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

发布时间:2019-08-04 18:10:09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濒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①之,其为君亦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②鲁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注】:①宥(yǒu):宽恕。

1.下列句中的“于”与“欲以戮之于群臣”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 (2分)    (     )

A.吾祖死于是                    B.积于今六十岁矣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苛政猛于虎也

2.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

B.管夷吾有一次曾差点暗杀了齐桓公,所以齐桓公耿耿于怀,不能原谅他。

C.施伯识破了齐国的用意,坚决反对将管夷吾送给齐国,足见其洞明局势的远见卓识。

D.鲁庄公虽有谋臣施伯为其出谋划策,但因为自身目光短浅,最终还是中了齐国的计。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①桓公自莒反于齐  反:          ②君若宥之     若:  

③请生之          生:         ④如鲍叔之言   如: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2分)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2分)

 

推荐回答

1.(2分)A  

2.(2分)B

3.(4分)①反:同返,返回。②若:如果。 ③生:使……活下去。④如:遵照,按照。

4.(4分)(1) 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2分)(2) 于是鲁庄公让人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2分)

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于”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于”的词义,A句与例句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疏通文字,读懂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文中相关内容一一比较,判断正误。B错,文中写到齐桓公想让鲍叔做太宰,但鲍叔认为管夷吾更有治理国家的才华,因而向桓公力荐管夷吾。根据“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此句可知,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的举荐,对管夷吾耿耿于怀。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反”为通假字,“生”为使动用用,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戮”“用”“政”“束缚”“以”“予”“受”,最后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