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国哲学史大纲》谈谈如何理解孔子的“一与贯之”及其教育意义

发布时间:2019-07-31 17:06:34

结合《中国哲学史大纲》谈谈如何理解孔子的“一与贯之”及其教育意义

推荐回答

      孔子学说的对象是社会。从社会分析的观点看,唯有这个对象能够承载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即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一”。

     原文如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篇第四)

      不可将“一”解为忠恕。朱熹不持这种解释,他认为,曾子“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四书章句集注》)

     那么,“一”究竟指什么呢?它指的是“执中”。兹列三条理由。

     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篇第六)这里说中庸是最高的德。

      其二,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尧曰篇第二十)古时帝王在权力交接时,只提了一条要求,它就是“执中”。

    其三,王阳明说:“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传习录》中)。阳明先生把他的学说的基本概念“良知”表述为“未发之中”,足见在他看来,中本身就具有基本概念的地位。

其他回答

应该是坚持到底。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