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6 12:48:58
三国乱世之中,能征惯战者可谓将星云集,蜀汉有关张赵马黄,曹魏有五子良将,东吴也有十二虎臣;而且当时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忠诚”和“良臣择主而事”在人心中基本同等重要。且不说关羽、张飞、典韦、许褚这样的忠诚之士,单说身为“降将”而流芳后世的人,诸如袁绍帐下的张郃、吕布手下的张辽,还有马超、黄忠、魏延、王平等等,就是关羽也曾投降过曹操一段时间。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叛主之将”,但是他们却都得到了新主重用,而且虽身为“叛将”却仍能被后世传为佳话;可有一人却是个例外,此人本是曹操帐下五子良将之首,为曹魏南征北战三十余年,可到了晚年却出人意料的背叛了曹操。最为要命的是,其他武将投降后多是飞黄腾达,唯独此人的投降却变成了“晚节不保”,甚至被后世诟病千年。
这个倒霉蛋就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但是他的投降换来的却不是高官厚禄,先被关羽囚禁,又被东吴俘获成了嘲笑的对象;最后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又将他放回曹魏,可曹丕的态度却直接将其羞死。那么问题来了,于禁也是三国名将,曹魏功臣,为什么他的“投降”不像其他人一样风光,反被后世诟病千年?
其实答案很简单,第一条原因就是于禁和庞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庞德”本是马超部下,况且当时马超和他的哥哥都已投靠刘备,按理说最有可能投降的就应该是他;事实却恰恰相反,跟随曹操时间不久,也最有可能投降的“庞德”却真正做到了忠诚,临死大骂关羽而亡;而跟随曹操三十余年,且屡经大难,最不可能投降的“于禁”反倒背叛了。这样的对比太鲜明了,也难怪曹操感叹“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一忠一叛之下,正应了那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世人当然将矛头都指向了于禁。
当然还有第二点原因,和“于禁”当时的身份地位有关。
为什么又扯到了地位上?因为当时的“于禁”在曹操眼中可不是一般人,不仅是“五子良将”之首,还是唯一一个被赐“假节钺”的武将;直白点说,就是诸如曹仁、夏侯兄弟等一众曹氏宗亲都没有这待遇,由此足以证明“于禁”在曹营中的地位之高,用曹操的话说就是“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而且“襄樊之战”中曹操封于禁为最高军事长官,严格说起来,就是曹仁都在他的管辖之内;结果,身为“最高指挥官”的于禁都投降了,可以想象这对曹魏阵营的震动将会有多大。有句话叫“历史都是统治者写的”,于禁的投降对于曹魏来说就是奇耻大辱,也就不难想象当时的史官会如何宣传“于禁”了;当然,为什么后世对“于禁”的投降极为非议,那就更好理解了。
这第三个原因自然少不了“曹丕”的添油加醋。
曹操绝对称得上“心胸宽广”,当年张绣杀典韦、诛曹昂,曹操仍旧不计前嫌委以重任;可是“曹丕”就不行了,其心胸完全不能跟其父曹操相提并论。想当年“曹丕”曾向同宗亲戚“曹洪”借钱,结果曹洪比较吝啬,就没借给他;到后来“曹丕”掌权后仍耿耿于怀,居然将曹洪打入大牢,后又贬为庶人。从这点已足矣证明“曹丕”的心胸狭窄,对待同宗同族尚且如此,那就别说毫无血缘关系的“于禁”了。
就在“于禁”拜祭曹操陵墓之时,曹丕在墙上画上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的三幅画,这很明显就是在故意羞臊“于禁”;既然曹魏最高统治者“曹丕”都如此看不起于禁,那就更别说曹魏中的其他人会是什么态度了。不难想象,“于禁”在曹营中曾是多么的风光无限,如今却落得被众人歧视、嘲讽的地步,怎还有脸苟活于世?再加上统治者“曹丕”的刻意宣传,后世自然而然的也忽略了“于禁”曾经的功绩,都开始指责他的“不忠”。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说“于禁”之所以投降,并非单纯的贪生怕死,还有不忍将士全军覆没的因素;可惜的是,爱护将士也好,贪生怕死也罢,“于禁”投降的罪名已经坐实。因此仅凭上述三点,“于禁”纵使前半生如何屡立奇功,在投降那一刻起就已经变成了“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