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有,没有水淹七军、擒于禁、砍庞德。
推荐回答
演义上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统帅七军往援,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杀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没有办法,甚至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锋,最后接受了司马懿等人的建议,偷偷和孙权联合,偷袭荆州,同时再派徐晃正面攻击关羽。关羽腹背受敌,这才大败,凄凄惶惶逃走麦城,被孙权逮住砍了脑袋。 这么一看,似乎关羽真的很强,所以败亡,全属天意,非战之过也。但真实的历史,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威震华夏”这四个字,是史书上的原文,但仅靠这四个字,却并不能说明老关他肯定很拽。威震华夏是形势所及,导致这种形势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非关羽的功劳。 当时是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从益州北进,图谋汉中,虽然被曹洪斩杀了吴兰等将,但是刘备主力并未损失。于是曹操西去长安,准备展开和刘备的恶战。而为配合刘备进兵,并趁曹操战略重点西移,南线空虚,关羽以荆州主力北伐,攻击镇守樊城的曹仁。当时,关羽撒开无数间谍北去,煽动荆、兖等地豪强造反。十月,宛城守将侯音造反,扣押太守,响应关羽。第二年正月,“(曹)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 曹仁的兵力不如关羽,但凭借樊城等据点,一直和关羽对峙了大半年。五月,曹操结束汉中战事,回归长安——这仗打得实在窝囊,大将夏侯渊都战死在走马谷(一说定军山),曹操好不容易把残兵领了出来,还来不及喘口气,就于七月派于禁、庞德统兵数万,南下增援曹仁。 接着,关羽水淹七军。史书上只说:“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根本没有提到关羽如何利用天候破敌,而完全是因为偶然的天灾,于禁仓促来援的北方兵马缺乏船只,而关羽带的荆州兵当然既多战船,又善水战,于是一战擒禁。要据此就说关羽如何能带兵打仗,恐怕不大站得住脚。 于禁全军覆没,整整三万人被关羽俘获,樊城附近的战局对曹军非常不利。“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也就是说,洪水距离城墙头只有几块木板的厚度了,可实在危险。然而更危险的是,“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曹仁看情况不好,就想突围撤退,但是参谋满宠劝他说,你要是一跑,北部荆州咱们就全丢了啊!曹仁一听不错,当下“激励将士,示以必死”,咬牙苦守。 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想到了迁都,关羽似乎真的“威震华夏”。但是实际上,曹操自十五年前攻下袁氏的大本营邺城以后,就懒得再回许都看汉献帝的苦瓜脸孔了,一直以邺为居所,每战必以儿子(或曹丕或曹植)留守,战后则归。建安十五年(210年),也就是曹操以邺城作为新大本营的第六年,更在邺大起铜雀台。总之,曹家的统治中心实在邺而不在许。关羽围了樊城,曹丞相一烦,想把那个名义上的天子之都废掉,全挪到邺来,这其实算屁大的事啊。而且那也不过就是一闪念,司马懿等一劝,立刻做罢,压根儿就没真这么计划过。结果就被后人抓住小辫子,遂成关羽之名。因此有人如此评论道:关羽生平顶峰“威震华夏”之时,也不过只是掀起了曹丞相袍袖的一个小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