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植《七步诗》的典故,到底是史实还是后人的杜撰?

发布时间:2019-09-02 00:26:21

关于曹植《七步诗》的典故,到底是史实还是后人的杜撰?

推荐回答

《七步诗》 - 作者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  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七步诗》 -诗词正文【三国·魏】 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附:【现代《七步诗》】——是后人所改【三国·魏】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注释漉(lū):过滤。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菽:读作shū。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釜:锅。持:使用、用来。然:燃烧。煎:煎熬。本:原本。《七步诗》 -翻译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附注:漉菽以为汁中的“菽”,只要是出自正版的《世说新语》,没有作“豉”的。至于流传的其他诗歌版本,可附注说明,不应列在《世说新语》的书名之后。本自同根生中的“自”,有版本为“是”,疑为今人修改,不如“自”字好!萁在釜下燃有“在”,有版本作“向”。另有别本《七步诗》为四句(是后人所改),以《三国演义》为代表,首句为“煮豆燃豆萁”,第三句为“本是同根生”。苏教版小学语文,人教大纲版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第十课古诗三首中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