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9 21:50:43
在道路工程中有换填有抛石挤淤,填方增量如何来
抛石挤淤是指在稀软淤泥中抛填石块,依靠单块块体(块径不小于0.3m)的自重或借助外力的振碾,使抛填体沉入淤泥中,形成以块石为骨架中间充满淤泥的复合地基。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规定了填石路堤在不同层的最大粒径规定和孔隙率控制指标,填土路基规定了不同层位的最大粒径规定、CBR值、弯沉值等控制指标,而抛石挤淤仅规定了最小的粒径,其最小粒径大于填石路堤在上路堤层位的最大粒径,且没有任何重要的控制指标,所以笔者认为抛石挤淤形成的填筑体与填石路基、填土路基相比,其质量可靠性在理论上相对较低。即抛石挤淤比换填法处理地基的可靠性要低。根据杨光煦[6]的观点散式挤淤形成的填筑体块石间充满淤泥,无侧限强度低,要注意形成封闭的条件,防止侧滑。而如果施工现场不注意选择合乎规定的石料,采用整式压载挤淤的话,则可能产生悬浮式和侧向约束式的结构形式,产生较大的后期沉降。《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明确提出路床填料的最大粒径和压实度。虽然规范没有明确禁止抛石挤淤不能处理路床层位上的软土地基,但抛石挤淤形成的填筑体明显不能满足填料的相应要求。鉴于路床土的受力较大,建议不要在路床层位上使用抛石挤淤。
工程实例
迅达大道是湘潭市一条交通性主干路。因工期要求,需要把迅达大道跨越一段旧河沟的软土路基处治方案由“挖出淤泥换填好土”改为“抛石挤淤”。(1)旧河沟的地质勘察情况。上层:淤泥质土②(Qpr):软塑状态,孔隙比平均值1.387;成份为黏土,含少许有机质,为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具高压缩性及触变性,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平均值1.5击。层厚0.5~4.0m。下层:红黏土③(Q3el):呈硬塑状态。(2)抛石的质量和工艺控制。迅达大道挖方段有大量的坚硬的石灰岩(次坚石)。抛石挤淤宜采用粒径较大的未风化石料,其中0.3m粒径以下的石料含量不宜大于20%;抛石高度高出淤泥层或地表水不小于0.5米,宽出路基0.5米~1.0米。抛石顶面应采用粒径小于10cm的块石或级配碎石填平、碾压密实[2]。为了方便雨污管线沟槽重新开挖,在管槽底1米以下位置宜选用块石粒径较均匀的石块挤淤。避免过大的石块增加重新开挖的难度。为增加管线沟槽基础的强度均匀性和抗震性能,沟槽宜超挖30cm-50cm,并用碎石回填密实。(3)抛石挤淤的工艺流程。抛石挤淤后形成的填筑体可采用多种机械碾压,有普通的振动压路机、大功率的振动压路机、冲击式压路机。抛石挤淤实施时,还没有埋设管线,冲击式压路机不会造成设施破坏。良好的机械设备能确保石块嵌入硬土,并形成较密实的抛石骨架复合体。在原河沟的端部修建重力式挡土墙,防止路基侧向移动。(4)弯沉数据。周边场地的弯沉值平均值是360(0.01mm),即弯沉标准值为360(0.01mm),抛石骨架复合体上级配碎石顶的弯沉测量代表值为228.6(0.01mm),弯沉测量代表值小于弯沉标准值,抛石骨架复合体弯沉合格。经后续路基验收,路基的弯沉测量代表值小于路基弯沉设计值,路床弯沉测量合格。从迅达大道修建好十年多的运营情况看来,道路跨越旧河沟段没有发生明显的后期沉降,沥青路面状况佳,没有发生比正常路段严重的病害,路基软土处治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