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31 15:43:45
外债 外债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它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它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买方信贷、外国企业贷款、发行外币债券、国际金融租赁、延期付款、补偿贸易中直接以现汇偿还的债务、其他形式的对外债务。[编辑本段]外管局削减短期外债余额 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被大幅削减,外汇贷款增长迅猛的势头将受到遏制,信贷控制的另一个口子也被收紧 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透露,日前外汇管理部门进一步削减了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该余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核定,外界很难获知各家金融机构被削减的具体数额。 “幅度在10%以上。”上述人士称,“这是外汇管理部门削减短期外债余额幅度最大的一次。”自2007年3月末,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开始逐步削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 据了解,外汇管理部门的削减计划,是以金融机构2006年核定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为基础,大致分为4步,每步截至时间分别为2007年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和2008年3月31日;削减的目标:中资银行分别为2006年指标的45%、40%、35%和30%,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分别为2006年指标的85%、75%、65%和60%。 与此同时,外汇管理部门还提高了金融机构持有外汇头寸的最低限额。这一减一增,意味着金融机构可用的外汇资金大幅减少,必然会对金融机构分享这一利润蛋糕造成巨大冲击,也将进一步减少国内的流动性。 一箭三雕 外汇管理部门此举可谓一箭三雕。 其一是金融机构从境外分支机构拆入外汇资金数量受到限制,从而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根据国家外管局规定,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境外借款、境外同业拆借、境外联行和附属机构往来(负债方)以及各种结算方式下的海外代付,都纳入短期外债余额的管理之中。 削减短期外债余额,中资银行和境内外资银行从境外分支机构或境外关联机构拆入外汇规模被大幅压缩,外汇资金拆入的减少有助于央行舒缓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本刊获知,2008年1月份外汇储备增加了700多亿美元,扣除贸易顺差的194.9亿美元和海外直接投资的112亿美元后,仍然有400亿美元的外汇资金来源有待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