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仅珠江流域就完成20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1100余千米。据粗略统计,仅在2005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400亿元。专家估计

发布时间:2019-08-03 02:32:44

试题难度:简单 试题类型:填空题 试题内容:材料一 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整治江河,兴修水利,仅珠江流域就完成200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修筑和加固堤岸1100余千米。据粗略统计,仅在2005年洪灾期间,这些设施就减少经济损失400亿元。专家估计,水利投资与收益的比率约为1:10。
材料二 2005年春季珠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峰高均与1995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这种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40年间,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21%,湖底普遍淤高1米。
材料三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环保工作,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是,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乱占林地行为,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推荐回答

试题答案:(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河利用规律的体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3)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和采取的一系列环保措施就说明了这一点。 试题解析: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重点知识点,对此知识得按的把握,应着眼于深刻理解二者关系,并能结合具体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如何做到按可客观规律办事,应从两个角度着手:首先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其次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趋利避避害,造福人类。作答时要理论紧密结合材料。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