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29 17:18:49
影片是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于1934年创作的,是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典型代表,影片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美国, 其创作宣扬了美国梦,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并且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成功的。 其特征:1 首先具有明显线性结构方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 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 来组织和推进情节, 3 具有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 4 追求人物的类型化, 此片是类型电影,具有明显的好莱坞模式,人物形象典型 在拍摄手法上,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说 【1】 艾利逃婚 与彼得相遇 1 , 全景开场(好莱坞模式),运用累计式剪辑, 创造节奏,渲染了气氛 2 , 严格遵守轴线原则, 艾利与父亲在船内的对话场景,轴线基本不变,从一侧进行 拍摄 3 , 场面调度中开始向流畅剪辑观念过度, 车站摄像机开始拍老妇人,跟随她我们看 到了女主角,紧接着,戴黑帽男士出现, 镜头又跟随男士来到电话亭,男主角出现。 非常成功的场面调度,让人的视线随着摄像机了解到影片的两位主人公 【2】 两人的相互了解 1 巧妙运用光照 晚上两人在草堆上, 可以看到湖面的光,此为人造光,提亮主人公的脸部, 可以明显感觉到一种舞台效果,光更像是舞台光 女主角躺在草堆上,脸部表情变化清晰可见 ,女主角脸上打了柔光,从草堆上方照射下来,柔光的使用既符合当时环境,更符合女主角的心情 2 以乖僻形象打破好莱坞俗套, 男主角不是完全正面人物,非二元定性人物。 3 但是公认的道德逻辑被缝合在情节中, 既有挣脱俗套的一面,又有遵守大方向的一面。 4 运动长镜头打破累计式剪辑,和静止机位的束缚 女主角从房间走出去洗澡,是一个 运动长镜头,一直侧拍跟着女主角 5 细节的展现,来说明贫富差距 男主人公教女主角吃甜甜圈 【3】感情的发展 1 布光上具有审美趋向, 所有的灯光都在营造一种唯美感,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趋向 2 又一个累计剪辑 一大堆报纸刊登女主角结婚消息,来反衬,男主人公的心境 【4】 结局为 “最后一分钟突破”模式。 概述 本片获第七届奥斯卡推荐影片,推荐导演,推荐男女主角,推荐改编剧本五项大奖 作为类型电影,明显特点就是隐藏了摄像机,在创作上程式,模式化。 其产生的主要两个原因是 1 商业利润的考虑 2 对观众审美,接受心理及深层集体心理的研究 总体来说,1,线性结构发展 2,倾向于戏剧的特点,三一律原则明显,布光唯美化 3,宣扬美国梦,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一丝希望,即寄托于电影中的形象 遇到富家女,产生爱情,不受金钱诱惑,但最终梦想实现,与相爱的 女子结婚,间接改变了生活状况,传达给观众美国梦。
在轴线一侧拍摄,如果为了节奏需要跃轴,可采取移镜头或特写镜头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