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31 08:36:25
学佛中怎样“安稳身心”?
少欲知足,过简单的生活,不多事,不找事,心不着外境。内修清净。
若真是一心向善的,不用学佛也同样可以安稳身心;人如果能真正的做到入静,你离佛已经就不远了。
学佛中怎样“安稳身心”四大皆空、弘法利生,认真修学、修身护法。
对待修学当中出现的身心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要恐惧,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因为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问题,那就不得了了,你会很快就成佛了。可是我们无始劫来造了很多的罪业,得罪了很多的眾生,所以修行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就是要克服魔障。像《无量寿经》上讲的「以定慧力,降伏魔怨」。要对这些障碍,这些折磨,这个魔不是真有什么魔,魔鬼,不一定,都是讲折磨。这折磨我们自己要用定慧力去降伏。定,心里不要为之所转,还是安住在听经、闻法、念佛、定课的修学上。慧是你能够判断这个是怎么回事,怎么解决。
你这个情况两种可能都有,一种可能就是突然之间业障现前,另外一种也可能是有缘眾生来干扰你。两种情形我们都要用定慧力去化解,我们不能判断是哪一种,那我们两种方法,拿两个解决方法同时用,这个也没有副作用,要消自己业障,化解冤亲债主有缘眾生的怨恨,双管齐下。那要消自己的业障,怎么消?你要知道业障是什么,贪瞋痴慢疑,这五毒烦恼就叫业障。所以平常修学要努力的扎好三个根,把自己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放下。学佛要发大心大愿,要为了正法久住、弘法利生,我们自己要认真修学,做好样子。你这样的表现就叫护持正法。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愈来愈淡了,这就是业障消除了。
佛答以二种四法而得解脱
⒈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这是佛给我们说了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是违背、犯了这四个原则,你所修学的都不能成就。
何等为四。第一条,
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
不但是对这些大乘菩萨们,对一切众生都不要去找他的麻烦,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这一句话正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念念当中,他顾自己的正念,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看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过失现前。你自己心里头要清净没有烦恼,你怎么会看到别人过失。外面境界这一接触到,我们里面烦恼起现行,这就是见人家的过失。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业障深重的人,看诸佛菩萨也是业障深重。这就是佛所讲的“相随心转”。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么相,你就明白自己是什么心。你看到一切人都有过失,自己的过失是无量无边。什么时候看到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那恭喜你,你成佛了。这很要紧啊!所以说“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这是修行人第一条要遵守的。第二,
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
这个“菩萨”是指弘扬正法的人,无论是在家菩萨,或是出家菩萨;也不管他是真菩萨,是假菩萨,只要他讲的是正法,不是邪法,纵然他有过失,也不闻不问,对他还是要生清净的信心、恭敬心。这个很重要。第三,
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着。
自己的亲友施主供养法师,不要生执着,不要去障碍。第四,
永断一切。粗犷之言。
“粗”是粗鲁的言语,“犷”是凶恶的言语,不可以有这个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言语要柔和,不可以粗暴,言语粗犷说话很没有礼貌,让人难以接受,这不是学佛人的好样子!佛说这四条。
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只要守住这四法就行,你的道业就会有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经的体例跟我们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样。佛经里面有长行(散文),有偈颂,有时候还有咒语,他用意很深。偈颂像中国的诗歌一样,它也押韵,但是于平仄并不讲求,目的是便于记诵。因为佛这个开示太重要了,怕我们忘掉,经文有的时候不熟记不住,你把偈颂背熟,常常记在心里,一切时、一切处要依教奉行,所以佛说以下四句。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⒉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弥勒。复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这后面四句是佛的补充说明,也非常重要。佛前面说了四法,现在又说四法,换句话说,总共是八法,我们才保得住在现前这个时代,学佛能够有所成就而不退失。
1、必须要学着看破、放下。一定要知道在这一生当中,不跟任何人结怨仇。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忍人之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的要学要能忍。特别是在言语、态度上,别人无论是有意无意毁谤我、讽刺我、讥笑我,甚至於陷害我,决定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
2、礼敬诸佛,对一切人生恭敬心,不能够轻慢,要生恭敬心。看到别人善事,要欢喜赞叹,修随喜功德;看到别人做错的事情,绝口不提,这个很重要。勤修布施,忏悔业障,这样一心念佛,决定能够保平安,决定能生净土。
心无它,境自空。
有一颗善心。
每天生活,从早到晚都是随缘,随顺顺境、善缘,不起贪恋,随顺恶缘、逆境,不生瞋恚。心是平等清净的,自然就能安稳身心
心中有佛,无杂念,身体力行,多行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