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水源污染严重,村民在环保局门前下跪。对此你怎么看?
推荐回答
村民跪求环保局解决水源污染,这种极端卑微的乞求,反映出公民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环保责任心缺失,政府职能缺位。这是社会的悲哀,发人深省。我认为出现这样的现象,是由以下几方面导致的。第一,村民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和维权手段,且环境污染投诉渠道单一,诉讼程序烦琐、费用较高,需要专业知识,村民无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能采取下跪等极端方式。第二,部分企业发展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以换取利润,环保投入不够,环保设施不完善,环保意识淡薄,导致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第三,环保部门对企业排污行为监管不力,处罚不严,不作为、慢作为,而且环保监管存在“九龙治水”、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的情况。少数地区唯GDP论,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当地生态环境承载量,引入大量高污染企业,这种短视行为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使群众摆脱水源污染困境,让这种无奈的下跪行为彻底消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第一,方便群众维权。一方面,培育公民维权意识,加强环保法宣传,利用网络平台和传统媒体普及环保法知识,让村民了解维权途径;另一方面,拓宽民意反馈渠道,开通环境监督举报热线和网络投诉平台,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早立案、早调查、早处理、早反馈。第二,解决既有问题。政府须对已存在的水污染问题加大解决力度,通过无人机等方式排查污染区域,通过专项拨款、完善排污管网、聘请第三方机构治理等方式对受污染水域进行综合整治,并加大后期巡管力度,以防污染复发。第三,完善政府职能。一方面,加大环保监管力度,打破现有域内环境监管机制,建立互查互管机制,提高环保监管效率,对于限令整改的企业要跟踪反馈,对于严格执行环保要求的企业可以宣传报道。另一方面,扩大环保在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其中,增强地方治污的压力与动力,强化源头治理。第四,倒逼企业转型。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可持续、低污染、低能耗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环保责任心,加大环保投入,增加环保设施,污水处理后再排放,严格遵守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在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之下,环境污染一定会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既有金山银山又有青山绿水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