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30-50年代各种设计思想百花齐放,为什么北欧设计独善其身

发布时间:2019-09-03 02:59:20

在上世纪30-50年代各种设计思想百花齐放,为什么北欧设计独善其身

推荐回答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已逐渐包括了许多实 际上和风格上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斯堪的纳维亚 设计,这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取得较大成就,并获得了 国际声誉。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上,斯堪的 纳维亚设计就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 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在1939年的纽约国际博览会上, 又确立了以“瑞典现代风格”作为一种国际性概念的地位。 经过20世纪40年代一段艰苦的时期之后,斯堪的纳维亚 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其朴素而有 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在 1954年米兰三年一度的国际设计展览中,斯堪的纳维亚 设计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参展的瑞典、丹麦、芬兰和挪 威都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些国家的设计组织在战后实行了 一种合作政策,它们的第一项主要成就是名为“斯堪的纳 维亚设计”的展览。 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这个展览从1954—1957年 在北美22个城市的主要博物馆巡回展出,因此使“斯堪的 纳维亚设计”的形象在国际间广为流行。在斯堪的纳维亚 现代功能设计运动中,各国设计组织在全国或地方层次上 举行了大量展览,这些活动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主 要特点。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年展轮流在各国举办,影响十 分广泛。它们与出版物和期刊一道为设计界的交流做出了 重大贡献。设计组织不仅举办展览,它们也是设计这一领 域的重要倡导者,鼓励厂家投资于有创见的产品开发,说 服当局在其设计政策中支持优秀设计。它们还启发公众意 识到好的设计和日常使用中更美的东西,这对于20世纪 50—60年代早期的设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 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 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 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 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20世纪40 年代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产生的怀旧感, 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推动了这种柔化 的趋势。早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也为 20世纪40年代渐次调和的色彩所取代,更 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设计师们 的喜爱。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