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蒙古族聚居地,为什么呼和浩特有那么多回民?

发布时间:2019-09-04 20:46:32

明明是蒙古族聚居地,为什么呼和浩特有那么多回民?

推荐回答

呼和浩特回族的来历,你知道吗?

回族是诞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以不同国度、不同语种的穆斯林凝为一体,使外来成份与局部土著居民融于一炉的年轻民族。

回族在呼和浩特的诞生

“她,既非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如汉、苗、羌等族),又非纯粹移植赤县神州的外来民族(如朝鲜、俄罗斯等族)。亦非边疆毗邻而跨界接壤的民族(如哈萨克、傣等族)”,而且也不像我国有些民族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如苗族、瑶族;有些民族在历史上曾建立过自己的王朝,如白族、藏族;有些民族曾实行过“土司”、“山官”等地方自治制度,与中央王朝建立过“宗主与臣属”关系,如傣族、纳西族;有的民族更曾入主过中央王朝,如蒙古族、满族。

而回族的主体部分(主要来源)则是随着蒙古对中亚各国的征服,自波斯、阿拉伯及西域诸国被裹胁和征调而来的军士、工匠、教土和学者等。这些最早踏入中国大地的回族先辈,散落在众多的角落,社会环境陌生,文化氛围歧异,语言交流的困难和相处心态的隔绝,使他们处于极端艰难的生存困境。

他们长期进行平凡的劳动,从无到有,披荆斩棘,凭着开拓与进取精神,与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着历史。作为一个外来民族,人口不多,又“大散小聚”,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力量实体;他们又恪守自己的信仰,从不更易,因而一直不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重视,而且受的压迫愈来愈重。“蒙古军征服回回的开始时期,在宗教问题上给了回回许多侮辱和虐待。”

但是因回族对元朝开国有功,元朝统治者对回回人不得不加以依赖,对其上层给予高官厚禄。但从总的来看,元朝各代对回族的政治态度不完全一样,使回族的社会地位在各代高低不一。作为一个民族总体,与以后的各个朝代相比较,回族在元朝所受的压迫还是比较小的,还能保有经济上、文化和宗教上比较顺利。

呼和浩特市回民的居住特点

明朝中后期,蒙古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部落发展起来,在当时的丰州滩开始修建了库库和屯,明朝为其命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在明末清初的战火后复兴,很快成为清朝对漠北和漠西的战略要地和贸易中转站。

乾隆四年,请政府在归化城西北五里修建了驻防满城――绥远城。民国十年(1922),平绥铁路通车,在归化城北逐渐形成了车站附近的街区。并从此,呼和浩特发展起来。据考察,清朝以来逐渐迁入呼和浩特的回民主要分三个时期。“康熙年间,清中叶乾隆年间、清后期同治光绪年间。”

康熙是三十二年前后,归化城北门附近集中了回回商贩和清军“绿营”中的回族官兵。这是呼和浩特旧城北门外通道街及其周围形成回民聚居点的开始。至雍正初年,在旧城北门的马莲滩又形成一个新的回民聚居区,即今天的新民街。

旧城内西北角的九龙湾一带也逐渐形成了又一个回民聚居点。乾隆年间形成回民大量迁居呼和浩特的高潮期。原居住于呼和浩特市郊区八拜村的回民逐渐迁入旧城一带居住。来自北京和天津、河北等地的东路回回在扎达盖河西岸一带形成又一个新的回族聚居点。乾隆中期,在归化城北的“营道房”又逐渐形成了另一个回民聚居点。

绥远城内也有回民生活,官府在绥远城南门口路西城墙下专门修了一条“羊圈巷”,供回民居住和宰杀牛羊。清朝同治年间,受西北回民大起义的影响,大批逃亡回回流入呼和浩特地区。后陆续迁入呼和浩特,到光绪初年,呼和浩特回族大约有三四千人。

民国以后,呼和浩特的回民多来自宁夏、甘肃等地。这样,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就形成了回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今天,呼和浩特市区的行政分区形成了独特的回民区。旧城北门的伊斯兰风情街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光璀璨,焙子铺、烧麦馆、果干铺鳞次栉比,蒙汉回民族生活融洽。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呼和浩特回族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点,历史文化资源也独具特色。

这就是呼和浩特回民区的来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