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方言是不是国家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9-08-04 23:26:04

山西省的方言是不是国家文化遗产

推荐回答

地方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需要保留。

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区的分支,是汉语的一部分。方言:同一语言中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普通话和方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包括普通话和多种方言。

 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一项,但是当前方言一般并未被看作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时性和地方性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方言之所以尚未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如下:一方面,大多数方言生存状况良好,当然不会成为“遗产”;一方面,有一些濒危的或已经灭绝的方言,由于自身没有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系统,缺乏诸如戏曲、说唱、文字等表现形式,其价值也难以判定,因此也不会被当作“遗产”。

其他回答

山西省的方言是不是国家文化遗产

答:

应该是的!

在近30年的调查研究中,我们深深感到,山西方言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无论就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古代文化成分,在汉语发展史、文明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

    深厚的人文历史、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山西方言在北方话中卓然而立,源远流长。据载,晋国为周武王少子唐叔虞的封地。春秋前后,晋国兼并了约20个国家,成为中原霸主,所占疆域大致涵盖了今山西省及其毗邻地区有入声的地区(这一地区学术界称其为“晋语区”,“晋语区”比“山西方言区”涵盖面大)。晋语区中的大包片(大同—包头片)和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片)则是后来形成的,与清初山西北部的人为求生计“走西口”“下云中”密不可分。

    “恒山峙其北,大河绕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眺览其间,左山右河之势自若也,襟塞控原之腾自若也”。《山西通志》中的这些记载足见山西地理位置之闭塞。巍峨的太行山,古老的黄河,以及山西南部的太岳山脉、中条山脉均为天然屏障,使外界向山西移民的吸引力不大,从而抵挡住了处于强势的北京官话的西进与中原官话的北上,山西方言也因此很少受到其他方言的影响而保持其独特性。

    山西方言保存着大量古代汉语词,它们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内涵,这是了解、研究汉语史、文化史、民族史的可贵资料。

    比如:山西晋中、晋南方言将“水”可读成fu/fei/shui等形式,读shui明显是普通话的层次,读fei是南部古政治中心长安话的层次,读fu才是当地最“土”的层次,据考,古代书母字(即审母三等字)读f在元代已有记载。

    再如: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信史记载欠缺,从方言和地方文化方面考证,不失为一种新思路。山东平邑县一带有唇齿塞擦音,周围均没有,而山西晋南方言有,县志也记载是从山西移民过去的。

    可见,方言读音有助于了解山西移民外迁和方言扩散的历史。

    当然,山西方言在历史上也受到过历代外来民族语言的影响,主要是与阿尔泰语系语言产生融合和相互影响。如:晋南有的方言将“嫡亲”说成“节儿”“胞儿”,即“节亲”“胞亲”,这种说法在西夏语中才有。挖掘这类文化词,对研究了解山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史大有帮助。

    外地人戏称山西人“老醯儿”。“醯”古义为醋,反映了自古及今山西人喜醋、嗜醋、酿醋的特点。山西方言不仅是山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支撑。

方言都是文化遗产

山西方言多了啊,一般的都算不上国家文化遗产。

方言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