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堰面临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9-08-06 05:34:29

山河堰面临的问题

推荐回答

山河堰,又称箫曹堰,因褒水(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宋代《山河堰赋》碑载:"山河堰盖汉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之所肇创。"历代修复扩建,史不绝书。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汉中,曾对此堰作过整修。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许逖任汉中知府,"疏浚旧堰,采木石修之,堰成,岁大丰"(《重刻汉中府志》)。南宋高宗时期,汉中守将吴玠于1136(绍兴六年)"治废堰,营田六十庄,计田八百五十四顷,岁收二十五万石,以助军储"(《宋史·食货志》)。《宋史·杨政传》载:"绍兴十年至二十七年(1140-1157),政守汉中十八年,六堰久坏,失灌溉之利,政为修复。"1166(乾道二年),吴璘镇守汉中时,"修复古堰,溉田数千顷,民甚便之"(《宋史·吴璘传》)。1171(乾道七年),吴拱"发卒万人助役,尽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复见古迹,并用水工准法修定,凡溉南郑、褒城田二十三万余亩。昔之瘠薄,今为膏腴"(《宋史·河渠书》)。这是一次规模最大的整修,开创了山河堰灌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明、清以来,又多次复修加固。1942(民国31年)褒惠渠建成后,山河诸堰尽纳入褒惠渠灌区。

 完善的水利管理制度是山河堰灌溉农业持续发展运用的保障。山河堰有官、军、民共同经营的特点,12世纪以前,山河堰设置山河军,专事屯田水利。北宋时期,山河堰的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在渠系配水方面已有一整套设施,田间灌溉按面积大小分配灌溉用水,水量调配靠各级闸门控制,根据灌溉田亩大小分配维修工程量,当地行政长官负责协调有关各方的投劳投资。民间形成的各项乡规民约很快被官方化,刻石立碑,作为法规,得以严格遵循。明代,山河堰灌区有上下坝轮灌的协定;清代对灌区的支渠、斗渠水口尺寸及轮灌时间均有详细规定。山河堰还设立有一套独立的管理机构,全堰有总理,支渠有首士,各堰有堰长,田间渠道还有小甲,各负其责,违反堰规则按有关条款予以惩处。这种严格的制度至今沿用。

   1975年成立的石门水库管理局,承担着石门水库水利枢纽工程的管理和灌区农业灌溉。该局树立“以水利民、以文化人”的思路,投入巨资建设石门栈道风景区,将山河堰作为景区核心水利文化载体,致力于弘扬水利文化,在景区复建了山河观,整治绿化了山河堰二堰,使古老的水利遗产焕发生机。

其他回答

山河堰,因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又因“汉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之所肇创”又称箫曹堰。是中国古代陕西汉中引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创修于刘邦为汉王都南郑时,是汉中最早的灌溉工程。山河堰在发展汉中农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17年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对山河堰的保护与使用!

   

     山河堰位于山清水秀的囊彀口,是刘邦驻军汉中时,由萧何和曹参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原灌溉南郑、褒城两县部分地区,现在使用的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旧线修筑的。其堰头有三处,可截住褒河水用于灌溉农田,在历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在山河堰上仍可寻找到汉代的遗迹。  2017年10月10日晚,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陕西汉中三堰、宁夏引黄古灌区、福建黄鞠灌溉工程等3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