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说,徐志摩的散文具有“在朗诵的节奏中,嵌入快如闪电的意兴、浓丽的词藻、鲜明的色泽”

发布时间:2019-09-16 13:53:13

有人评价说,徐志摩的散文具有“在朗诵的节奏中,嵌入快如闪电的意兴、浓丽的词藻、鲜明的色泽”

推荐回答

康桥之于徐志摩,有着剪不断的情结。从新诗《康桥再会罢》、《再别康桥》到《我所知道的康桥》,作家的作品中有太多的地方吟咏康桥。而且均为上乘之作。如 《我所知道的康桥》, 作者从最初与康桥结缘写起:因追寻卢梭(罗素),来到伦敦;因“心绪的烦闷”而听从狄更生的建议,来到了康桥;在康桥的几年中,从最初的“陌生人”,到懂得了“真正的康桥生活”。将康桥与生命中的不可或缺,以及自己的真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篇《康桥》有着一定的因缘与写作背景。1921年初,作者在狄更生的引荐下,得以来到康桥王家学院学习。从伦敦到康桥,作者历经了感情的困惑——其时所倾慕的林徽因赴英格兰读书,自己与原配夫人的婚姻则进退维谷——“感着闷想换路走”,因而听从狄更生的建议来到风景宜人的康桥,当了一名自由选学的特别生。在一个全新的天地间,作者以自然中的“美”来补偿生活中的失意与落差。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文中1921年初的康桥陌生人,到1921年秋的于单独中对康桥灵性的发现,再至翌年的感言“真愉快”,“最感受人生痛苦”,种种弦外之音,委婉曲折的抒情,即有了清晰的脉络,合理的解释。四部分行文中,作者的思绪如野马脱缰,从开篇的“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起,一路絮絮写来。发现“单独”的耐人寻味后,大谈独处的妙处。对于康桥的天然景色,笔墨酣畅——作家抒发诗人的敏感与灵性,极力将康桥胜景风光诗意化,如写康河:“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写河水:“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地长着长条的水草。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扑着搂抱大地的温软。”写感受:“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写人情风物,写季节变迁,写徒步行进,写享受孤独,作家无不运笔如风。康桥,一处诗人精神上的避风港。在此处,也因爱的荣光而有了神秘和些许宿命的色彩。整篇文字,热情活泼,无拘无束。在朗朗的节奏中,娴熟地嵌入快如闪电的意兴、浓丽的词藻、鲜明的色泽。不论结构的谨严,不论收放是否得体,天马行空,让读者眼前的画面不是逐帧清晰,而是愈发模糊,迷蒙。这正合了作家“跑野马”的创作个性,也特别应了开篇之“感情的线索”。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