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4月26日,央视财经频道的节目《是真的吗》播出了一组有关草莓的报道,该栏目组记者在北京随机购买的8份草莓中均检测出含有百菌清和乙草胺两种农药。节目称,百菌清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乙草胺在国家的草莓残留物标准中并无登记。节目检测的草莓样品中,乙草胺的含量最高的是0.367mg/kg,最低的
推荐回答
共话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自媒体的飞速崛起,大量不靠谱的营销号发布‘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用’等内容模棱两可,科学性、严谨性极差的文章,利用民众对科学知识的懵懂,用刺激眼球的标题吸引公众的目光,赚取可观的点击量。民众因无知而产生畏惧,要想避免不必要的恐慌,风险交流必不可少。食品安全,是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中之重。仅仅依靠媒体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违背了法治原则,新闻舆论有其客观性,但不一定有真实性,专家辟谣又具有滞后性。现在这种“媒体报道—专家辟谣”的模式颠倒了顺序。最近几年接连爆出的‘草莓致癌’、‘镉大米’等让民众提及色变,就算随后专家摆数据、讲科学,但民众的认知高度不够,以讹传讹造成的心理恐惧无法完全消除。面对这一尴尬局面,搭建食品安全交流平台,共话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食品风险处处可藏,搭建食品安全交流平台才能食的放心。在食品供应错综复杂的今天,风险可能来自于任何一处,农药、化肥的残留,大气、土壤、水污染,重金属超标、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加工过程中真菌、病虫害污染,偶尔的包装污染;流通过程中的腐败、二次污染,或者在流通过程中进行掺假,可以说食品的风险不断存在。因此,我们急需有一个交流平台,使得消费者、企业、政府、媒体、专家共同参与,把可以避免的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里,把不可消除的因素交换、公开。食品风险源于无知,搭建食品安全交流平台才能预防风险。近日,一段“樱桃有毒”的视频在朋友圈热传,片中言及,樱桃核仁与胃酸反应后产生剧毒的氰基离子,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热传,人们纷纷口耳相传。此后,专家表示此说法言过其实,樱桃核转化成有毒物的含量非常低且难嚼碎、难消化。试想,若无人出来辟谣,供求关系失衡必然会导致造成樱桃滞销、果农破产,浪费国家资源。但是这种恐惧的心理已经产生,后果已由民众和果农承担。因而,搭建食品安全交流平台,专家、学者或者民众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发布信息,若有失真或遗漏由专家补充,而不是任由某些自媒体随意编造,只有让群众提前了解科学知识,从源头上消灭无知,群众才能吃得安心。构建监管部门与公众之间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增进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打破现在“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的不对称局面,避免像类似“草莓致癌”问题的失真和夸大,需要食品安全科普信息化,为食品安全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