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报考理科实验班的理由怎么写

发布时间:2019-08-08 19:21:45

清华大学报考理科实验班的理由怎么写

推荐回答

   摘自清华大学致北京考生的一封信一、清华大学拥有最雄厚的教育资源     一所大学的实力体现在学生能否得到充足且高水平的教育资源以实现自身的发展。清华大学从软件和硬件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     首先,从师资队伍看,清华大学拥有目前中国教学和科研水平最高的教师群体,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图灵奖(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0人,院士总数居国内高校首位。     第二,从学科实力看,在教育部组织过的评估中,我校整体水平名列第一的学科数始终居于首位。在2007年结束的国家重点学科考评工作中,获得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22个,也居全国首位。     第三,从人才培养看,我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通过保持高质量的生源、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推进名师上讲台、开设新生研讨课和实验室探究课、海外名师讲堂、举办暑期外语活动月、加强实践教育、创办博士生论坛等一系列举措,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高校教学名师评选中,分别有10人和28人获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奖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在高校精品课程评选中,分别有42门和70门课程被评选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已有73篇获奖,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首位。     第四,从科研实力看,我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推进科技和文化创新,我校的科研经费数、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数、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以及SCI被引用篇数、授权专利数等,连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     一流的师资队伍、雄厚的学科和科研实力、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举措使得清华大学成为国内教育资源最雄厚的大学,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一片沃土。 二、清华为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最好的条件     清华致力于“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将来能够影响和推动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骨干力量。     实行“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模式,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的关键还在于大学教育仍然要进行专业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又有良好的专业实践,毕业以后才有强劲的职业竞争力和高起点的事业发展后劲。     注重因材施教,为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培养新世纪能够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后备人才,学校先后举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 “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软件科学实验班”。为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扩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对每届学生提供一定的第二次选择主修专业的机会;校内还设立主、辅修制度,建立理科-工科、理工-人文、理工-管理等学科大类之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设置经济学、艺术设计、法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第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供学生选修。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设立的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面向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进入科研领域;2003年开始设置的由院士或知名教授主持、面向一年级学生的“新生研讨课”采用师生互动、小组探讨、探索研究的学习方式,为大一新生提供与名师、教授面对面探讨科学研究问题和方法的机会;此外还有“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等等。     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包括师资力量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学生来源的国际化等多个方面。例如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专业,其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全方位打造国际化人才。该专业将有50%以上的课程实行英文教学,50%以上的学生将来拥有出国交流的机会,50%以上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的经历。此外,目前国家和学校也分别也设立了专门的项目,资助拔尖学生出国深造。     注重实践教育,倡导顶天与立地并重。实践教育是清华育人的优良传统,它既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科研方面,许多学生参与到教师承担的国家的重大课题的研究中,或者自己独立申请课题,在参与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在社会活动方面,清华绝大部分学生在院系或者学校参与或者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或者从事志愿者活动,在团队中锻炼自己的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为他人、集体、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方面,清华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深入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农村等,去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倡导成才与成人并重。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学问。这是许多清华毕业生回顾母校生活时所发出的感慨。清华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四育并重的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社会工作、各种社团、体育活动等,鼓励学生谐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清华大学对学生的关心是全方位的。例如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定期对学生的饭卡流量进行检查,对每日流量少于一定标准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帮助。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清华大学对学生人性化关怀的体现。 三、清华拥有显著的学科优势 1. 清华工科 — 科技改变社会     清华的工科涵盖电子、自动化、土木水利、环境、机械、汽车、精密仪器、航空航天、电机、化工、建筑、土木等学科领域,始终处于国内新兴技术的领军位置,取得了标致性的成果。中国十兆瓦高温气冷堆满功率运行成功,是世界首座投入运行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实验堆;下一代高速互联网研究冲进世界前沿;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在清华大学诞生;中国第一块可卷曲的全彩色有机发光显示屏获得美国专利,具有自主产权的手机屏幕在江苏昆山投入批量生产;“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于2000年6月发射成功;清华大学在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方面打破西方封锁;中国纳米人工骨进入临床应用;首批纳米量级精度激光器在清华诞生;具有静电加速器原理的集装箱检测系统成为国门的卫士,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诸如此类的奇迹在清华园数不胜数。清华园平均每天都会有发明和应用的专利诞生。 2. 清华理科 — 瞄准国际前沿     清华理科立足于发展基础科学,同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低维量子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氮化纳米线和碳纳米管定向生长的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论文,其成果“连续碳纳米管长线及其应用”还入选2002年度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清华生物系是建立在分子研究水平上的现代生物学科,主要研究目标聚焦于重大国际科学前沿和对国民经济与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领域,在蛋白质科学、生物芯片、生物材料、基因工程药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一、二等奖。我校研制的抗癌新药Endostar(商品名:恩度)于近日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新药证书,产生了轰动国内外影响的科研成果;美国《SCINCE》杂志发表论文《斑马鱼Dpr2通过促进Nodal受体的降解抑制中胚层诱导作用》,这是近年来,我国在该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在清华,你将迎接的是基础学科国际前沿的挑战,而不是传统的基础学科。 3. 清华文科 — 学科齐全名师荟萃     今天的清华文科院系,专业涵盖文、史、哲、法、经济、管理、艺术等所有文科门类。     名师荟萃,师资雄厚。自清华文科复建以来,从国内外引进了一大批在各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清华文科师资雄厚,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均在国内高校文科院系中名列前茅。清华文科名师荟萃,钱颖一、胡鞍钢、魏杰、范敬宜、李希光、李强、李学勤、王晨光、王保树等一批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卓有影响的名师云集清华。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佛大学马金斯教授指导的五名中国弟子全部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         学科齐全,实力不凡。清华继1984年成立经管学院以来,先后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覆盖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全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清华文科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2002年人文社会科学有4个学科(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3年和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审中,艺术学、工商管理学在全国排名第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在全国排名第二,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在全国排名第三。2007年4月到2008年2月间,经管学院连续获得AACSB商学院认证、AACSB会计认证和EQUIS认证,成为目前中国内地唯一获得AACSB和EQUIS这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商学院,也是亚太地区同时拥有这三项国际认证的三家商学院之一。         通识教育,面向未来。清华各文科院系实行“通识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按大类招生,按院系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视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按照“人文科学试验班”和“社会科学试验班”招生,入学后前两年实行通识教育,通过强化基础课程教育、注重经典研读、广开名家系列讲座等课程,使学生打下扎实而宽广的学科基础,了解学科前沿,三年级后开始向更加多样化的专业方向自由选择。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管学院也实行按院或大类招生,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重视实践,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清华文科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闻传播学院拥有一批从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专业的实验条件、开设了一批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其中大篷车采访课堂使学生通过重走丝绸古道、楼兰古城、北京胡同、北大荒等最需要社会关注和了解的地方,教给学生采访和写作的本领和技巧,教会学生在找故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人。为培养法律领域的拔尖人才,法学院大力推动课程改革,采用互动式和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率先在全国法学院开展了模拟法庭训练和法律诊所教育等实践型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模拟法庭等形式的比赛,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     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深入基层,了解国情,这是清华文科学生在学期间宝贵的学习经历。新闻传播学院2003级学生李强在寒假社会实践期间所写的《乡村八记》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经济管理学院每年暑假组织数百名师生深入农村细致调研,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汇集成《行胜于言——2007汇丰—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中国农村金融问题调查文集》。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清华文科院系通过引进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加大海外学生交换项目、开设英语教学课程,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创造条件。法学院大力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不仅培养学生深入学习我国法律知识,而且系统地讲授普通法(英美法)知识,开设大量外国法和国际法课程,为国家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层次法律人才。此外,法学院还与美国哈佛、杜克、密歇根等法学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派师生互访,近30%的本科生有赴海外交流或学习的机会。2008年法学院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将进一步推动高层次国际化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交流。     深造就业,前程似锦。清华文科生就业形势喜人,大多数毕业生可在国内外直接攻读研究生,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层次高。经济管理学院每年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选择赴海外或在国内继续深造,海外院校多为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等世界知名院校,就业的学生主要加盟金融、经济、咨询、信息技术、电信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和部门。人文学院2007年70%以上的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参加就业的学生也多赴外交部、新华社、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每年70%以上的学生进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工作。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