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陶谦要三让徐州,但刘备为何拒不接受呢?

发布时间:2019-08-30 12:25:36

《三国演义》中陶谦要三让徐州,但刘备为何拒不接受呢?

推荐回答

那个烫手的山竽刘备自然是不会接了    先简述一下《三国演义》中的陶谦三让徐州的过程。第一次,陶谦以刘备为“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为由,欲把徐州让于刘备;刘备以自身“功微德薄,为平原相犹恐不称职”来推辞。第二次,陶谦以相同的理由相让,刘备口气略有松懈,问陶谦为什么不让给众望所归又临近徐州的袁绍。陶谦见状又说“君若舍我而去,我死不瞑目矣!”刘备的借口是“汝等欲陷我于不义邪?”第三次,陶谦重病在身,请刘备来“议事”刘备以陶谦有后为由推让,陶谦说二子“其才皆不堪任”,又说孙乾可以辅助刘备坐稳徐州。刘备继续推脱,然后“陶谦以手指心而死”。  其实,陶谦为什么一定要让刘备取代他做徐州牧?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说这个故事的人罗贯中在文中已经给出答案了。“非刘备不能安此州!”陶谦如是说;这也是作者给出的答案。  原因其一,以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徐州。  其二,除了刘备之外的那些袁绍或是陶谦的儿子等闲杂人等根本没有能力担任,旨在刘备理应当徐州牧。综观全程事件,也许还有其它隐性原因。在陶谦染病之前,曹操把其父之死归纠于陶谦,借故要夺取徐州、扬言要在徐州屠城。徐州危在旦夕,陶谦战战兢兢。此时此刻他除了自己的人身安全没有切实保障,徐州以及徐州人民很有可能无法保全。陶谦急于找人担当大任总揽全局,把风险转稼给刘备,把自身风险指数降低。加之陶谦是“仁人君子”,又是徐州牧,于情于理都应是心系百姓之人,为了让无辜的徐州百姓有归依,让徐州于刘备也是上策。总而言之,不排除陶谦想把烫手山芋扔给刘备的意思。写及此,忽觉陶谦与刘璋颇有相似之处。刘璋与刘备争夺益州,备攻璋守,刘璋在争战最后一刻说:“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随即降于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也许陶谦确实没有识错人,但刘备在徐州几乎无所作为,徐州多次易主,倒是花落曹家才得以安宁。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