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京剧后的感想 各位大姐 大哥 帮帮忙啊 谢谢!~~~
推荐回答
京剧《白蛇传》观后感----- 我过去并不喜欢京剧,但是就在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具体的理由却说不上来,或许是因为江南,或许是因为戏曲, 又或许是因为《白蛇传》。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的灵魂在于苏杭,而苏杭的灵魂在于水。苏州的运河、园林,杭州的西子湖、钱塘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都孕育了灿烂的人文内涵。江南的文化就是水文化。水文化是女人的文化,是温柔的文化,是唯美的文化。所以我想像中的江南文化是与女人息息相关的:西施、苏小小、柳如是,当然还有白素贞等一大批女性都使我久久不忘。 《白蛇传》就是对白素贞生命轨迹的记载,她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是她却已经成为江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她的传说不是神话,而是民间大众心中的历史,是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一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多少年来,她的故事经历了不少演变,从恶到善,从贬到褒,但是自从明天启年间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中将其定型之后,其思想内核就再也没有改变。从民间传说到戏曲,从戏曲到电视剧,白素贞的形象一直保持了一致性,人们也对她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文化苦旅·西湖梦》)然而,做人不易,天地不容,她也注定做不了人。白素贞来到人间首先是为了报恩,但是当她品尝到做人的滋味之后,就再也难以割舍那段情缘,那种人性的快乐,于是她死死抓住了许仙作为她的恋眷。 依我看来,许仙也许可以算作是白素贞悲剧的一个重要缔造者,他是一个人,但是他却并不真正懂得人的高贵,更加没有一颗包容万物,接纳众生的心。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在许仙身上才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真义,书生的无用就在于他们的迂腐、保守和天真。而且,《白蛇传》中白素贞的执著与许仙的软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表现了积极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封建社会的男权意识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这也是《白蛇传》的现代性表现之一。 也许《白蛇传》为我展示的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江南,而是一个现代的江南,又或者那根本就不是江南,因为从白素贞的身上我似乎找不到想象中江南女性的那份柔弱与水性。盗仙草、斗法海,为了丈夫的生命,为了自由的做人,她不惜水漫金山、奋起抗争。在命运面前,她具有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人们有时候习惯于亲切地喊她白娘娘,但是我却更乐意坚持叫她白素贞,不为其他,只为她对为人的执著、对爱的忠贞、还有如火的热情。 《白蛇传》之所以能够被大多数民众所喜爱,正是因为它不仅昭示了人之为人的高贵,而且揭示了人的高贵就在于人间有爱长存。 京剧《白蛇传》的《游湖》一场主要表现了白素贞姐妹二人初下峨嵋、来到杭州城并与许仙巧遇的情景,气氛活泼、轻松,充满了喜剧色彩,在舞台艺术呈现上体现了戏曲独特的“写意”美学表现手法,也就是“程式化”的歌舞意象创造。而在思想内容上则表达了二女初临人间、欣喜万分的心情以及白许二人一见钟情的少年情怀,如诗的天地姻缘。 毫无疑问,《白蛇传》是戏曲界的一朵艺术奇葩,但是我却未曾有机会一睹全貌,引为憾事。就像余秋雨先生的感慨一般:我欠《白蛇传》一份情,就是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次,但是终究还是要看一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