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聋生的良好习惯
推荐回答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要促进聋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说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聋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聋生的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聋生全员发动、全方位参与;使聋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1、交给聋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聋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自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我执教的《三棵银杏树》中有这样一段话:银杏树的花太小了,很容易被人忽略。去年秋天,我一边拾银杏果,一边问父亲:“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父亲说等来春留心看吧。”今年春天,我看见银杏树的花了,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黄的小花。这时我让学生充分讨论:“爸爸为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他银杏树是开花的?爸爸是不是爸爸不知道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我继续引导:“既然爸爸知道,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说,他爸爸让他自己去观察事物。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爸爸教育孩子要热爱大自然,要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的主动思考,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这种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学习,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疑,才有思,才有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如何才能发现问题?首先学生必须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让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溅创新的火花。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1)课前思考: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去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的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我在启发、点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2)课堂思考: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如:教学作文时我问:“雪融化后是什么?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果然,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肯定了学生的答案,绝不轻易的去否定他们的见解,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动力。(3)课后思考:课后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样以“自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这是他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是我们再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之中去,如有学生提出独到有新意的问题,我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组织讨论,这样多方交流,相互启发将大大锻炼学生动脑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3、创作合作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就会自主去探究。教学中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的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例如:我让全班同学每四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在问题的讨论前,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记录着,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记录的同学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了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学习的兴趣就来了,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资料,为参与做准备。这样学生就能慢慢的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新课程里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合作精神。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二、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使之受益终生。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积极地探究。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我认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于是我让同学们采用表演的形式去学习。五个同学分别饰演文中六个主要“人物”,鸭妈妈、金鱼妈妈、螃蟹妈妈、乌龟妈妈、一个青蛙妈妈,再选一名同学饰演小蝌蚪。小蝌蚪一路找妈妈的经过,以及和每个“人物”的对话。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根据他们的饰演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一堂课下来,效果相当好。像这样创设一定情境,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培养他们自主开发的意识,能提高他们自主开发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三、 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的去实践运用。总之,聋童教育过程一旦注重以聋生为本,以聋生的发展为本,这必将有助于聋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发展的主线,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