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1 08:08:54
和尚,古代西域语言的音译,源头是梵语,本义为“师长”,是对“有一定修为的僧人”之尊称,但从古至今在中国以及日本等地,是对男性僧人约定俗成的泛称。
道士是中国道教的神职人员。《太霄琅书经》称:“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称为“乾道”,也称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阳、方士、黄冠、先生、希夷等,尊称为道长。女性曰“坤道”,别称女冠。他们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礼仪,接受各种戒律,过那种被世俗之人视为清苦寂寞而实际上高标清逸的宗教生活。道士作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众,布道传教,为其宗教尽职尽力,同时圆满自己的修行。道士比之佛教僧侣更多了一分潇洒的气质。区别:
宗教不同:和尚是佛教,道士是道教。
最大的区别:道士有头发和尚没有。一个有发,一个无尘!
就思想行为而言。
和尚信佛。佛教的“喜”、“舍”、“慈悲”、“苦海”、“入世”、“出世”、“执著”是其思想内容的概括。其基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三法印:要我们看透人生的短促(“诸法无常”),看破人生的恶空幻(“诸法无我”),从而自觉地放弃人生(“涅盘寂静”),是悲观主义集大成者。因而决定信奉者——和尚修心、修身、修行的行为。
道士信道。道教,是以中国古来的萨满教的咒术信仰(鬼道)为基础,在其上重迭地、复合地吸收了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仪礼与思想,吸收了老庄道家的"玄"和"真"的形而上学,并吸收了佛教的业报轮迥和解脱,乃至济度众生的教理、仪礼等,在隋唐时代大体上完成了作为宗教教团的组织、仪礼和神学体系,以同"道之不灭"合为一体作为最高理想的中国民族(汉民族)的土生土长的,传统的宗教。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因而道士强调的是修道,修炼。
三、礼仪、禁忌、着装不同。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看穿着,发型,信仰...都不一样
佛教和道教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宗教。一、就宗教而言,和尚信奉的是佛教,道士信仰的是道教。 二、就思想行为而言。和尚信佛,道士信道。三、礼仪、禁忌、着装不同。
佛教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轮回,永远也不会再被迫回到三界,只有需要救度众生时主动回到三界。
道教在佛教看来是修行不彻底,即便到了大罗天仙,仍然在三界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当然道教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解脱。
这就是佛道两家的最大的差异,是无法调和。
道士是可以结婚的,和尚不可以!道是有头发 和尚没有,外形最大的区别是一个有发,一个无尘!。
和尚信佛,道士信道,两者本质信仰不同
神父(Father),即神甫,司祭、司铎的尊称。介于主教与助祭之间,属七级神品。是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宗教职位。千百年来只有男修士才可担当此职位。天主教的神父终身不可结婚,而东正教的神父可以在晋铎前结婚,但主教只能在独身者中挑选。牧师(旧译会长)是基督新教的圣品人,与天主教中神父的不同在于牧师可以结婚,女性亦可以成为牧师。在三级圣品制里,牧师上一级是主教,低一级是会吏。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和尚是佛教信佛,道士是道教信道。
有的可以结婚 ,有的只能结婚生子以后
信仰不一样,根本是两个职业
和尚是胖子,道士是瘦子。
1.和尚信佛,道士信道教,二者信仰不同;
2.规矩不同;
3.装束不同;
4.用具不同;
5.入门仪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