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补充剂”泡泡图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9-08-14 11:45:05

不久前发布的膳食补充剂泡泡图,引发了大家戳泡泡的热情。大家对于这张信息图示的科学证据强弱、可信与不可信等问题争论不休。

推荐回答

我们从一个叫Information Is Beautiful的网站翻译了一张 。虽然译者补充说明道:图中标注的部分信息,科学界可能仍有争议。同时,不同的机构或者学者对于证据强弱的判定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对于黑白分明的读者们来说,这条提示显然被忽略了,从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那么单纯从技术角度,应该如何看待膳食补充剂以及这张泡泡图呢?

膳食补充剂是国外的说法,中国的类似概念是保健品。不过膳食补充剂在用语上更为中性,不像保健品那样暗示了具有保健功能。果壳网翻译的那张图,其实是把补充剂产品和补充剂成分混在了一起。补充剂产品是某种东西,它通过其中的某些成分起作用,比如绿茶或者益生菌。而补充剂成分则是某种成分,它可以存在与多种食物中,比如叶酸、维生素D。还有一些介于二者之间,比如鱼油,相对于鱼,它是补充剂成分;相对于-3多不饱和脂肪酸,它是补充剂产品。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不做区分,把它们都当作膳食补充剂。

没有黑与白,只有证据的强弱

读者都希望专家们能够旗帜鲜明地判定一个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有用还是没用。然而,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膳食补充剂,都无法做出这样的判断。

当一种东西,传说中的功能越吸引人,就会吸引越多的科学研究。在多数情况下,如果研究的结果支持传说,就会有更大的商业价值,也会赢得更多的关注。这样的研究结果也就更容易发表。而如果研究的结果不支持传说,就没有那么吸引人,很多时候研究者甚至不一定愿意发表。

这样,当我们去研究文献的时候,往往得到一大堆相关的研究。实验条件各不相同,结论各不相同,研究者的解读也各不相同。即使把所有的研究汇总在一起,也往往无法得出黑还是白的结论,而只能评价支持某一功能的证据有多强。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张泡泡图的设计思路和理念是可取的。

不同研究者或者机构对于证据强弱的判定不同

因为上述的原因,对于一种膳食补充剂的评价,就只能通过综合相关研究,来给出一个证据强弱的等级。一般来说,可以有有效、可能有效、或许有效、没有足够证据做判断、或许无效、可能无效、无效等等。而那张泡泡图则采用了把科学证据分为强有力、充分、大有希望、存在争议、薄弱、无等级别。相对来说,这样的用语有一定的暗示性,更容易引起争议。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哪种分法,都是基于一定标准的主观判断。不同的机构做出的判断不见得相同。比如说鱼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图书服务中心认为对于降血脂是有效,对于心脏病是可能有效;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并没有给予鱼油健康宣示(health claim),而只批准了一个针对鱼油中的DHA(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EPA(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的有限健康宣示(qualified health claim),具体的文字表述为支持但非结论性的研究显示减少冠心病的风险。

再比如绿茶降低胆固醇,NIH图书服务中心的评价是或许有效,而国家健康研究所膳食补充剂办公室(National Institues of Health 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NIHODS)则采用国家替代与补充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的评价没有足够可靠的数据来做判断。在那张泡泡图中,作者把这一功能放在了强有力科学证据的位置,是有些拔高了。

原图中我是值得尝试的分割线以上的其他东西,比如蔓越橘对泌尿系统,红曲米对血压,圣约翰草对抑郁,可可粉对心脏健康等等,多少也有一些初步研究。问题在于,有的人认为这些研究就挺强有力的了,而有的人则认为不可信。

不过,这也并不令人惊奇。即使是不同国家的主管机构,对于证据强弱的判断也不相同。比如,中国的保健品审批,有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就可以算是有科学证据表明了。而美国FDA对健康宣示要求非常严格FDA认为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证据强度很弱,他们是根据食品标签指南中一系列严格规定对健康宣示进行认定。NIH图书服务中心往往稍微慷慨一些。欧盟的功能审批则极为严格,去年其否决鱼油的功能让许多鱼油厂家郁闷不已。

商业骗子跟科学证据并不直接相关

评价一种膳食补充剂与商业宣传的关系,一个麻烦的地方在于:一种膳食补充剂在宣传中通常有许多功效,而一项科学研究往往只能针对具体的某一项来进行,到最后,证据强弱也只能针对某一项具体的功能;但是,消费者只希望知道这个东西好还是不好。

膳食补充剂的一项功能有比较强的科学证据,并不意味着厂商宣称的其他功能也都有了证据。商业营销和消费者,经常会把某项功能有科学证据支持等同了这种膳食补充剂是有科学证据的。典型的例子如鱼油,NIH图书服务中心列出来评价的功能有好几十种,其中只有降血脂是有效,心脏病是可能有效,然而其他的那些往往也被用于推销。在这张图中,作者评级的时候针对的是某种膳食补充剂的特定功能而不是这种膳食补充剂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那张图中之所以引起争议,主要是一些骗子保健品被给予了强有力的科学证据并被作者认为值得尝试。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商业骗子跟科学证据并不直接相关。如果一项功能缺乏科学证据,当然可以宣称它是骗子。但是,一个商业上的骗子,并不意味着它所引用的科学概念就是假的;同样,一个有强有力科学证据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以它为名的商品就不是骗子。

益生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的益生菌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产品的功能宣称无法保证,说充斥着大量骗子也并不为过。但并不能用这些保健品骗子的存在来说明益生菌这个概念是骗局。实际上,迄今为止,关于益生菌功能的研究至少有几千项。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01年给出的定义,益生菌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摄入足够量时给人体带来健康功效的内容。2005年,美国微生物学会在巴尔的摩召开了一次针对益生菌的研讨会,会议报告从理论上认可了益生菌的概念,并且提供了一些用益生菌来缩短儿童腹泻时间的研究。

原图作者对于硒处理化疗副作用的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硒在商业推销中更多是打抗癌的牌。不过,FDA的正式结论是,通过补充硒来防治癌症证据有限不足以做出结论。NIH图书服务中心对硒抗癌的总结是或许无效,而对化疗副作用的处理则是无足够证据进行评价。总的来说,原图作者的评价还是显得过高了。

图中引起很大争议的还有灵芝。原图作者给予了灵芝改善免疫系统介于大有希望和充分证据的评价。因为灵芝在中国的特殊形象,可能这一评价让支持和反对灵芝的人都难以接受。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灵芝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很多是提取灵芝的一些成分,去处理某些特定的细胞或者动物,观察这些成分对于疾病的影响。最引人关注的是化学上叫做三萜化合物的一类东西。不同的研究从不同的灵芝中提取到了不完全相同的三萜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别展示了对一些癌细胞、艾滋病毒以及其它病毒的抗性。另一类研究得很多的灵芝成分是多糖,现在科学家们认识到其它种类的多糖也具有蛋白质一样的生物活性(指作用于人体,有提供热量和氨基酸等常规食物功能之外的作用)。同样,不同的研究从不同的灵芝中提取到了不同种类的多糖,也观察到了抗肿瘤、抗病毒以及免疫调节等活性。不过这些研究基本上还只是体外的细胞或者动物实验,至于到了人体内是否还有用,需要多大的量才有用,在有效的剂量下有没有其它不良后果等等研究都还缺乏。因此,用一句话来总结灵芝,也还是:灵芝的功效值得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结果不足以支持我们做出肯定或者否定它的结论。

泡泡图的问题与参考价值

据称这张图的作者查阅了大量科学文献,从其列出的功能来看也的确不是信口开河。这张图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第一、 科学证据的总结上不够全面。据称原作者查阅了上千篇文献,不过图中对于一些膳食补充剂的评级跟其他权威机构的评价出入较大。虽然说,证据强弱的判定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作者应该参考权威机构和领域内主要学术期刊上的重要综述来进行评级。在科学准确性上,这张图确实不尽如人意。

第二、 作者对科学证据采用了强有力、充分、大有希望、存在争议、薄弱、无这样的评级方式。这些用语有很强的暗示性,加上那个完全主观的我是值得尝试的分割线,很容易给人以这张图是膳食补充剂消费指南的印象。如果作者制作此图的目的是分享信息而不是指导公众的话,这种做法是很不恰当的。

第三、 仅仅用科学证据强弱来作为是否值得尝试的标准并不合理。膳食补充剂即使有用,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科学证据的强弱只是考虑问题的一方面。其他安全性、可替代性、价格等因素,往往也很重要。比如鱼油,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好处可以说有很强的证据,但是在中国的离谱价格使得它不值得尝试,而通过吃鱼获取鱼油是更经济更有效的方式。再比如绿茶,它的抗癌、降低胆固醇的科学证据都很微弱,但是相对于其他饮料,它不含酒精、不含糖,也就值得尝试。

当然,这个图也并非完全没有价值。它还是可以告诉读者:

第一:市场上流行的膳食补充剂,大多数的科学证据都是没有或薄弱,并不值得去尝试。

第二:即使是那些有一定科学证据的膳食补充剂,还是需要针对具体的功能才能评价。这种评价,必须依据科学文献。在原作者的另一张动态图中,每项功能还链接了相应的文献。虽然文献也经过了作者的选择,但是至少为作者的评价提供了资料来源。可惜的是,在果壳网所编译的那张静态图中,这部分更为重要的内容被原作者略去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