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网语文江苏版七下《学与教》的《扶摇直上九天》答案
推荐回答
1990年4月7日晚,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夜幕降临后,雨后初晴的夜空星光满天。群山环抱的发射场上,耸立着高大雄伟的发射塔。在距发射场约6公里的指挥控制中心里,技术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注视着大厅正中的大型电视屏幕和两侧的8块信号显示板,不断地发出各种指令。随着“一小时准备”的号令,拥抱着箭体的11层工作平台徐徐收回了臂膀,在它敞开的怀抱中,露出15层楼高的乳白色“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安卧在火箭顶端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显得十分壮观。“长征3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独立研制的多用途三级火箭。它长44米,粗3.35米,起飞推动力有284吨,可将1.4吨重的卫星送入离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能力在世界居第4位。“长征3号”火箭采用低温高能推进剂,代表了现代火箭技术的新水平,当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这项技术。“亚洲1号”卫星是我国首次发射的一颗外国卫星,它重1.24吨,覆盖面积可达亚洲30多个国家,可以为这些国家的25亿人口提供先进的通信服务。“一分钟准备!”扩音器里再次传来口令。电子计算机启动了自动点火程序。21时30分03秒,发射控制台上的操作员沉着地按下了点火按钮。刹那间,随着连绵不绝的惊雷炸响,巨大的火箭托举着卫星,犹如一条火龙,在红棕色的团团烟云之中,划破夜空,扶摇直上。隆隆巨响震得整个山谷在抖动,从火箭尾部喷射出的桔红色火焰映红了夜空。在现场观看的人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注视着这极为壮丽的一幕。不一会儿,火箭逐渐倾斜,开始转弯,往东南方向的天际飞去。火箭继续飞行,渐渐变成无限宇宙中的一个亮点。“雷达跟踪正常!”“遥测跟踪正常!”从分布在神州大地上的一个个观测站发回了火箭飞行状态的报告。“一级火箭关机!”“一二级火箭分离!”“二级火箭关机!”“三级两次关机!”火箭飞行正常的喜讯从各地面观测站不断传来。“旋转火箭点火!”“星箭分离!”这振奋人心的喜讯表明,卫星顺利地进入了大椭圆轨道。“发射成功了!”指挥大厅里的人们心花怒放,纷纷站了起来,热烈鼓掌。在这欢乐的时刻,人们不禁回想起中国的航天事业走过的艰难路程。1960年2月19日,上海郊区南汇县老港镇外2公里的一块平地上,一枚国产“T-7M”探空火箭已经装上20米高的发射架。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这首次发射的简陋,是90年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火箭的燃料是用自行车气筒作动力源灌注进去的;现场既没有大屏幕显示,也没有无线电对讲机,用沙袋和木头垒成的指挥所活像个地堡;火箭升空后,地面的监测员将用手摇动测向天线,跟踪目标。可这次发射还是成功了,火箭升到了8公里的高空。在7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里,酒泉卫星发射场上空几百公里处,每天都要掠过美国的侦察卫星“大鸟”。美国宇航局的专家们分析了“大鸟”发回的情报后惊呆了:“噢,上帝,中国人真的要发射卫星了!”是的,在1970年4月24日,人们收听到了清脆宏亮的《东方红》乐曲,它就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从太空中发回来的。这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的第5个太空国家。1975年11月26日,还是在酒泉卫星发射场,“长征2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射入了太空。这是一颗侦察卫星,在拍摄了欧美的许多地区后,于第3天准确回到地面的指定区域——我国的四川省南部。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载着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直冲云霄。火箭载着卫星先飞向近地点170公里、远地点450公里的小椭圆停泊轨道;然后第三级火箭第2次点火,把它推到近地点400公里、远地点36000公里的大椭圆转移轨道。随后,卫星上的小推力火箭在地面的遥控下将卫星推入到36000公里的圆轨道上去,最后准确地定点在东经125°的赤道上空。1984年国庆节,西藏拉萨的同胞坐在电视机前,第一次通过这颗卫星的转播,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从1970年4月24日到1990年4月7日,在2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已成功地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26颗。但在1990年的4月7日,可是第一次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外国的卫星啊,这说明我国的运载火箭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就难怪人们要这样高兴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