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4 10:55:28
影片监制陈可辛所言:“我们真的不是在拍一部革命片!”《十月围城》虽然刻意凸显了民族革命的正当性,以求被主流意识形态接纳,但在“痛说革命家史”之外,显然别有关怀。导演陈德森一再强调,他不关心什么革命、政治,只关心从平民的视角重新叙述历史。
整部影片前半部分都是在讲述普通人的“小历史”。而在影片后半部分,当市井细民一一死去,银幕上都会打出其姓名、生卒年月与籍贯。尽管这些人物纯属虚构(唯一在历史上实有其人的陈少白反而活了下来),但导演化虚为实、重构历史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在这里,影片借助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展现了另一种朴素的、平民的历史言说,向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宏大叙述发起了挑战。这种历史观虽然强调小人物对历史的参与,但与民粹主义的“人民史观”有本质的区别。后者认为人民创造了历史,但实际上人民最终沦为了一个统御、权威的符号,也即齐泽克(Zizek)所说的“主人能指”(master signifier),只剩下空洞的躯壳。相反,《十月围城》对于历史的理解,更近于德国历史学家汉斯·麦迪克(Hans Medick)为“日常史”所提出的口号:“小即是美”。影片更加注重对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细节的叙写,镜头处处流露着人本主义的温情与悲悯。故事中除了少爷李重光,其他自告奋勇的五位主角连将要保护的对象是谁都不知道,也无意知道。保护革命领袖,对他们有着完全政治之外的意义——对于车夫阿四意味着报答恩情,对戏子方红意味着继承父亲的遗志,对于乞丐刘郁白意味着从过去得到解脱,对赌徒沈重阳意味着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对小贩王复明则意味着可以回到少林寺。他们在历史大变局面前的懵懂无知、自在自为,恰恰映射出“小历史”的真实与质感,与充满目的论(teleology)色彩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的空洞无物形成鲜明的对照,而这两种历史观的并存与对峙,也正构成影片内在叙事张力之所在。
当然有意义
最简单的举证 若没有意义 就没人拍此题材电影了
当然有意义,为的就是让这些人不受压迫而革命当然他们也是有一份期待,当这份期待变成了信仰就算是死也不怕
為獨裁暴政敲響了喪鐘。
有意义,这是他们的信仰追求
有意义,那是在那特殊年代的信仰追求,因为有了他们这些先驱,才会有后来的革命者们
有意义,代表一种方向
对城里人有意义,对广大农村人别意义
能有什么意义 无非就是对社会不满 造反闹事
不仅仅有意义,意义相当大,那是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