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都江堰》中作者如何表达其观察都江堰的具体感受,又是怎样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发布时间:2019-08-08 14:28:46

分析《都江堰》中作者如何表达其观察都江堰的具体感受,又是怎样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推荐回答

【题目】: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出其观察都江堰的具体感受的【段落】: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提示】:对事物的观察一般伴随着体验。体验,是作者有意识地突破个人的生活局限,投入到新环境中去了解、感受那里的人物和事物。余秋雨的一些散文,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旅游景点和历史典籍的作品,大都有着贴近现实和自我的深深思考。他在古代文明和现实社会的发展中探寻着文化的价值,传达着个人的审美意识。他写《都江堰》是说(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把都江堰当作”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去写的。这节文字开头写去都江堰之前,只认为它是一个水利工程,不会有太大的旅游价值,因为去青城山要路过都江堰,乘便是看一眼,因此他的情绪懒懒,脚步散散。本没有什么兴趣。可是,当他“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的当口,一切都发生了始料不及的变化……从观察、体验的角度说--这里,“草木茂盛”是作者所见,是对所写环境的高度概括。“滋润”和“清朗”,一是写肤觉,一是写视觉。”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写的是听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写心理感觉。然后用一个”吸”字总结了上面的万般感受,一个”惊”字所引起的”急流浩荡,大地震颤”,高度概括地接续了下文的内容。

这完全是一种主观性的描写,文字中融进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到这里,我们也深受感染,不知不觉中随作者走近了都江堰。

【题目】:试分析下面一段文字作者是怎样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突现其自身感受并增加了文章蕴藉的

【段落】: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提示】:

这是都江堰的全景图。作者在以下的文字中将多种表达方式融合到一起不仅抒发了强烈的感情,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蕴藉。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极写他在这里如何“地领受到水的魅力”。其使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和描写,在叙述和描写中又有说明,同时还融进了议论和抒情。

分水堤是一个控制系统,水流的狂野与水堤的阻挡,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为了把这一冲突写得逼真如画又真切感人,作者把这一内容放进了一个比喻的框架之中。把都江堰水流喻作了一场激烈的马尼拉比赛。正如运动员之于跑道,之于比赛规则一样,都江堰的水成为了一种“壮丽的驯顺”。可谓是一种匠心独运的思维建构。

作者在具体写这段文字是,先用对比:与大海比。海水“雍容大度”、“茫茫一片”;都江堰的水“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对比中又融进拟人。特别是对“分水堤”作用的描写,写出了都江堰所独有的“壮丽的驯训“。

再用比拟:把水的奔流写成比赛。写水流的“驯训”,写水流的“恼怒”、“ 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再写到水虽然“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由此衬托出分水堤的巨大威力。

最后又结在马拉松比赛上。落脚到“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与这段文字的开头相呼应。结构完整又段旨突出。

其中有些词用得十分精当。如“刷”、“裁割”、“乖”等都有化普通为神奇的功效。

这段文字,看似只写了都江堰水流所特有的魅力,实则蕴藉着对都江堰设计建造的科学性、对都江堰之于人类的历史性贡献,以及对建造都江堰人的深深的赞美。这些赞美的意蕴比直接写出要更隽永,更令人回味。

这段文字写得好还在于作者的思维灵活且富于创造性。发散中有收束。既写了水流的狂野,又写了水流因都江堰修建的科学而不得不驯服。整段文字因此得到了很好地整合。写尽了都江堰的科学和伟大。总之,这一段文字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在艺术处理上虚虚实实,有疾有徐,张驰有致,层迭渐深,语言亦十分讲究。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