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为何在三大战役中败北(详细点 )

发布时间:2019-08-30 12:27:21

国民党为何在三大战役中败北(详细点 )

推荐回答

先谈辽沈战役 这场战役,实际上双方的战略部署计划都是比较到位的。蒋介石希望东西合击,一举消灭林彪主力,此举的确是着狠棋,一度让林彪产生放弃攻打锦州的战役计划的念头。 而解放军方面,本来态势是在东北解放军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军,所以毛希望采取关门打狗之势,拔锦州,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歼灭,而不是坚决攻击被围很久的长春。而此着事后证明是有效的,锦州攻克后,长春立刻就在绝望中投降了。 这次战役蒋军之所以失败,两大失误: 第一,攻击塔山不利。 塔山一战可以说是决定东北战局的。如果塔山能攻下来,五个军驰援锦州,锦州不可能那么快失守。如果锦州打不下来,此时廖耀湘兵团已经占领彰武,切断东北野战军补给线,东北野战军顿兵坚城之下而缺补给,轻则狼狈班师,重则全军覆没。然而塔山没有攻克,林彪攻克锦州后得以立刻回师对付第九兵团,结果第九兵团被全歼,长春投降,从此沈阳不保,国民党军鸡飞蛋打,满盘皆输。 攻击塔山不利,应该不是蒋介石决策失误。攻击塔山的国民党军有海空助战,兵力优势,照理说拿下塔山不成问题。可是楞是没打下来。只能怪将领无能。 第二个失误,廖耀湘不转进营口,而是回沈阳。 如果按照蒋的命令,廖耀湘兵团必须向西收复锦州,但是廖倾向于根据杜聿铭的命令,准备经过营口渡海撤离东北,但是很巧,碰上东野的独立师用上了缴获的重炮,误以为是东野主力已经挡住了去营口的路,于是向沈阳折回,结果被东野真正的主力赶上,一举全歼。 廖耀湘的覆灭,完全是因为廖对解放军的情况判断失误。其实说实话,如果廖耀湘遵命向西收复锦州估计也难逃厄运,如果那样的话,廖兵团的覆灭就是蒋瞎指挥的责任了。但是既然廖没有按蒋的意思来,那就是廖的问题了。 再谈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应该说蒋和它手下都推不开责任,但是他手下得责任更多一些。 淮海战役失败,从军事上说,问题如下: 1 何基沣、张克侠在台儿庄起义,使华东野战军得以顺利赶在黄百韬第七兵团撤回徐州前切断其退路。这点应该是蒋部下的责任,但也不能忘记蒋统治下民心丧尽的因素。 2 黄百韬在新安镇等海州的部队回合足足两天,居然没有想到在运河上架上几道浮桥,结果临撤时十几万人走一座铁路桥。粟裕评:他昏了头。这个失误是蒋部下的责任。 3 邱清泉、李弥兵团奉命东进救援黄百韬,出工不出力。坐视第七兵团覆灭。这点是蒋部下的责任。 4 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包围于碾庄。12兵团是奉命行事,结果被围,蒋之过。 5 一定要杜聿铭放弃徐州,结果保密措施不到位,白白放弃坚城不守,又泄漏了撤退计划,蒋之过。然后又强令杜聿铭解救12兵团,导致黄维覆灭,杜聿铭被围。蒋之过无疑也。 6 南线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屡次命令北进,不听。坐视杜聿铭、黄维覆灭。部下之责。 最后谈谈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基本上全是蒋的部下抗命致败。蒋介石多次提出让傅作义率军男撤,但是傅作义就是舍不得归绥。傅作义在整个战役中多次判断失误。第一,误以为东北野战军还要修整好几个月才入关,所以没有及时收缩。第二,以为华北第三兵团包围张家口只是局部行动,没想到是引蛇出洞要吃掉35军。第三,以为天津城防坚固,能守很久,结果两天就完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