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鬂是宋代的典型发鬂之一吗
推荐回答
此时期妇女的发式多承前代遗风,不过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大致可分为高髻、低髻。高髻多为贵妇所梳,一般平民妇女则为梳低髻。 “朝天髻”是当时典型的发髻之一,其实也是一种沿袭前代的高髻,需用假发掺杂在真发内。在一些大都市中,妇女的发髻都是以高大为美,更需要假发的辅助,所以在当时还出现了专卖假发的店铺。 “同心髻”也是宋代比较典型的发式之一,与“朝天髻”有类似之处,但较简单,梳时将头发向上梳至头顶部位,挽成一个圆型的发髻。在四川成都、江西景德镇、山西太原等地宋墓所出土地的陶俑、瓷俑及木俑都可看到这种发髻。 北宋后期,妇女们除了仿契丹衣装外,又流行作束发垂胸的女真族发式,这种打扮称为“女真妆”。开始时流行于宫中,而后遍及全国。 此外,还有与同心髻类似,但在发髻根系扎丝带,丝带垂下如流苏的“流苏髻”;曾经流行于汉、唐时代,到宋朝仍受妇女欢迎的“堕马髻”;“懒梳髻”通常是教坊中女伎于宴乐时所梳的一种发式;“包髻”是在发髻梳成之后,用有色的绢、缯之类的布帛将发髻包裹起来;“垂肩髻”顾名思义就是指发髻垂肩,属于低髻的一种。至于“丫髻”、“双鬟”、“螺髻”,则都是尚未出嫁的少女所梳的发式。 至于发髻上的装饰,大体沿袭自唐代,但也有许多特色,名目很多,如飞鸾走凤、七宝珠翠、花朵冠梳……通常是以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鸟凤蝶形状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有的制作得比较繁复、华丽,有的制作得比较简单,这当然是视各人的经济条件而定。 插梳于发髻上的装饰习惯由来已久,流传至唐朝,所插梳子的数量大为增加,及至宋朝,妇女喜好插梳的程度与唐朝妇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插梳的数量减少了,而梳子的体积却日渐增大。宋仁宗时,宫中所流行的白角梳一般都在一尺以上,发髻也有高到三尺的,仁宗对这种奢靡风气非常反感,下诏规定不论宫中宫外插梳长度一律不得超过四十。 珍珠在宋朝也倍受重视,宫廷中并以缀饰珠宝的多寡来定尊卑,皇后的冠上饰有大小珠花二十四,并缀金龙翠凤,称为“龙凤冠”,而一般命妇只能戴饰珠花数目不等的“花钗冠”。 也有用彩带来装饰发髻的,而在发髻上簪插花朵,在宋朝不但普遍,且极为盛行,妇女们常配合季节在发髻上插不同的花朵,这种风气使得鲜花价格大涨,于是假花应运而生。 在唐高宗时,妇女外出骑马多流行戴帷帽以遮蔽面容,并兼有装饰的效果。到了宋朝,妇女外出时仍有戴帷帽的习惯,也有戴纱罗做成的“盖头”。 妇女在头上扎巾的习俗大约在汉末就已产生,至宋朝更为流行,而且扎巾的方式千变万化,有自后向前系扎的;有缠绕在额间头上的;更有用巾子将头发全部裹住的……在宋墓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很多头裹巾子的女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