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4 22:29:22
这是时刻提醒后人,要一边读书,一边种田。第是门第,科举考试的等次:科第、及第。读书可以做官,种田可以养家。还有“诗书第”、“清平居”等匾额。
常见的对联: 1.守本份耕读第一,尽人伦孝友俱先。2.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3.好善乐施应贲旌扬重典,急公奉上允称巾帼遗微。4.读书务得大要礼义廉耻无亏可称士品, 立身有何奇行孝弟忠信为事方是人家。
耕读文化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读文化是楠溪江古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这么讲,离开耕读文化来谈楠溪江古村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想象的。 楠溪江现存古村落的建筑都非常简朴天然,几乎全是由素木蛮石、粉壁青砖构筑,然而它们富于野趣,着眼于自然美,取于自然,却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人工美、艺术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增添了动人的魅力。
这种建筑风格、材料反映了楠溪江一带的乡民们历来对文化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浓厚的生态环境意识与人道思想。 耕读生活早期作为文人的一种理想,起源于隐逸,是儒家"退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复归返自然"的人格结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有着很高的道德价值,意味着高尚、超脱,是古代士人们这个知识阶层陶情冶性的寄托。特别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方面,似带有更浓厚的浪漫色彩。受孔孟老庄之道影响,楠溪江历代人们都很重视礼乐教化,同时,晋、宋两次人口北南大迁移使不少文化水平很高的仕宦迁居楠溪,在此建村落户,择地定居,他瘊更期望后代儿孙能够继续"读书人仕,光宗耀祖"。"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成为他们宗族的传统,世代相袭。
耕读生活最早起源于何时,现在很难确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与我国古代的"厚本抑末"或"重农轻商"思想不无关系。由于一些士子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看到朝廷的腐败,官场的黑暗,大有屈原"众人皆浊吾独清,众人绵醉吾独醒"的愤世疾俗之慨叹,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不愿过"纸醉金迷、奢侈无聊"的生活。那时,在士大夫圈子内,多不以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为荣,不少文人雅士避风尘,脱民俗,遨游名山大川,以情寄山水,更有甚者,藏身于山林过着隐居生活。同时,他们也不想轻生,以死谢世,便产生退隐山林的念头,而工商业者由于地位低下,心高气傲的士子们无法屈身迎合,便躬耕畎亩阡陌之间,过着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种几亩薄田,养花植草,畅游山水,吟诗题赋、抒发性情。其实,"耕"似乎只是象征性的,士子们亲自躬耕是极少的,他们只不过是寄情山水,在青山秀水间吟诗题赋、修身养性罢了。这样的耕读生活说穿了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耕读生活。然而不管怎样,他们在村落规划与建筑中极力塑出一种文人们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质无华的气质与情操。
在楠溪青山秀水漳创造出一座又一座文质彬彬、富有田无野趣的村落。 到了宋代,耕读文化却由于科举制度的演进而得到改造与加强。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发展于唐,它本是朝廷为遴选官吏、开科取士而设,但是它的推行却间接地提高了各地士子学习文化的积极性,进而普及了文化。宋代扩大了科举录取名额,同时改善了考试方法,再加上雕板活字印刷盛行,尤其是北宗仁宗皇帝的几条科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一是规定士子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二是在各科进士榜名的人数,给南方各省规定了优惠的最低配额;三是规定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从而大大地激发了普通人家对科举入仕的兴趣,连农家子弟也看到了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朝为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天方夜谭式的恶梦,而是实实在在的希望,于是牛角挂书、柳枝为笔、沙地练字、田头秀才代不乏人,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