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31 23:33:12
蔷薇星云是距离地球4600光年的巨大尘埃气体云
据凤凰科技: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学家解开了为什么太空中存在很多不环绕恒星的流浪行星的谜题。来自瑞典和芬兰的天文学家认为这些没有母星的孤儿行星形成于太空中微小寒冷的尘埃云。研究表明银河系内至少存在2000亿颗“自由漂浮”的行星。
在此之前,这种流浪行星被认为是从它们自身太阳系内弹射出来的。但最新的观测显示了这种自由漂浮行星自我行成的可能性。天文学家利用好几个望远镜观察位于麒麟座的蔷薇星云,后者存在100多个罕见的行星形成云,也被称为globulettes。每一个的直径大约是太阳和海王星距离的100倍。
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卡琳娜·佩尔森(Carina Persson)博士说道:“我们发现globulettes非常密集和紧凑,很多拥有紧密的核心。这意味着很多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自我坍塌,形成自我漂浮的行星。其中很多会形成所谓的褐矮星。” 褐矮星,有时候也被称为失败的恒星,是质量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天体。
天文学家发现,这些小的尘埃云通过蔷薇行星以8万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加速向外移动。这项研究被发表在最新的期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上。研究合作作者、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明尼亚·马科拉(Minja Makela)说道:“我们认为这些小而圆的尘埃云来自于长长的多尘埃气体柱,后者是由年轻恒星密集的辐射塑造而成。星云中央炙热恒星产生的辐射压力导致这些云加速离开。”
科学家认为在银河系漫长的历史中,无数个类似蔷薇星云的星云出现后又消逝。很多可能产生了自由漂浮的行星。带领这项研究的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哥斯达·加姆(Gosta Gahm)教授说道:“如果这些小而圆的云形成了行星和褐矮星,那么后者一定像子弹一样被射入银河系深空。太空中存在大量这样的气体云,它们很可能是近些年发现的自由漂浮行星的主要来源。”
宇宙规律:行星绕着恒星转。行星需要一个指标物,才能够长久地旋转,那么所有的行星真的都是围绕恒星公转的吗?如果因为核聚变,质量体积较大的恒星,是否也和普通的恒星一样,有着自己的轨道,有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其实较大的行星实际上是没有主恒星轨道,而且存在数量并不少,它们被称为流浪行星,在星际空间中漂泊,无拘无束。若想要成为这样的流浪行星,至少经历过以下三种途径才能顺利达到。
第一点,存在于多星系统里。拿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来说,属于单星系统,所有的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因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一直保持着平衡状态。多星系统则是存在至少两个恒星,行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来自多个恒星的作用力,并且还有行星之间的各种引力作用,在受力不平衡的情况下,行星有可能因此被抛出系统中,成为一个流浪行星。
第二点:恒星系统里早期已隐藏流浪行星。在星球形成初期,由于混乱的星体关系,恒星与行星并没有固定的轨道,在一开始行星可能就被排除在外,因此一早已是流浪行星。
第三点:超新星的爆发。主恒星在成为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会向四周发射超级能量。距离较远位置的行星因为能量涉及太少,气化程度偏低,部分会发生逃离。在逃离这个系统的过程中又会吸收残余能量继续变大,继而成为一个流浪行星。这三种可能性都可以让行星变成一个流浪行星,这也是流浪行星数量不少的原因。
因为行星就是不断在动的
受到原公转恒星的引力影响小于外力影响,而脱离原公转轨道的行星,就属于流浪行星。从成因来分析,外力影响无处不在,根据概率论,自然就多了。
星际行星,或称为流浪行星、孤儿行星,粗略地说是不绕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它们原本绕着自己的恒星公转,受到其他行星等天体的引力影响后被抛出该行星系,流浪于星系或宇宙之中,2011年科学家利用重力微透镜法首度证实星际行星的存在,并推测银河系内木星大小的星际行星数量有恒星的两倍之多。
其实不是它们多了,因为它们早就存在的,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观测到更多的星球了。
2011年天文物理重力微透镜观测和光学重力透镜实验团队利用重力微透镜观测法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数个星际行星,并推测银河系内木星大小的星际行星数量将近有主序星数量的两倍。
2012年11月14日,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星际行星。这颗星球暂时被命名为CFBDSIR2149,体积为木星的7倍。它的年龄大约在5000万到1.2亿年之间,温度在400摄氏度左右。它是剑鱼座AB移动星群的组成部分。该星群由约30颗年轻的恒星组成。
玫瑰星云,一个距离地球约4600光年,位于麒麟座的巨型尘埃气体云团,观测显示其中包含有数以百计的小型圆球状团块。行星或褐矮星可能可以从这些小型团块中形成。天文学家们的观测还发现,这些小型的尘埃团正从玫瑰星云快速离开,速度达到每小时8万公里左右, 研究人员认为光是在我们银河系中就存在有超过2000亿颗这样的行星体。主流科学界还一直认为这些星际行星都是形成于恒星周围,后来由于某种机制而被“踢”出了行星系而流落空间,而一项最新研究对这一看法提出了质疑。
最新的观测结果显示了这些流浪行星或许可以自行形成的可能性。天文学家们调用数台不同的天文望远镜对麒麟座中一个距离地球约4600光年的星云——玫瑰星云开展了观测。这个星云中可以观察到存在着超过100个不寻常的气体尘埃云团块,这里是恒星新生的地方。
这些气体尘埃团块每一个的直径都大约相当于太阳到海王星轨道之间距离的50倍左右。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卡里纳·皮尔森(Carina Persson)博士表示:“我们发现这些团块相当稠密,其中一些拥有密度很大的核。”他说:“这就意味着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会最终在它们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塌缩,并形成自由移动的行星。而其中那些质量最大的部分则会最终形成褐矮星。”褐矮星有时候也被称为是“失败的恒星”,因为它们的质量正好介于恒星和行星之间。
天文学家们的观测还发现,这些小型的尘埃团正从玫瑰星云快速离开,速度达到每小时8万公里左右。闵贾·马克拉(Minja Makela)是研究论文作者之一,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他表示:“我们认为这些小型的圆球状云团是在新生恒星强烈的辐射作用下,从那些长柱状尘埃气体云团中脱落下来的。”他说:“由于云团核心位置上新诞生恒星施加的剧烈辐射压强,这些小的气体尘埃团块被推挤出来。”
研究组的科学家们相信,在银河系漫长的古老历史中,一定曾经有无数像玫瑰星云这样的气体尘埃云团一度形成,然后瓦解消失。其产生的结果之一可能就是孕育了很多所谓的“流浪行星”。
古斯塔·伽姆(Gosta Gahm)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他指出:“如果证实是这些小型的圆球状气体尘埃云产生了流浪行星和褐矮星,它们一定会被像子弹那样抛射入银河系的深处。”他说:“这一机制形成的这类行星数量可以很大,从而构成近些年来观测到的大量流浪行星的重要来源。”
为了搜寻这些流浪者,天文学家们将望远镜指向围绕银河系核心的一片区域,称为 “银河核球”。利用引力微透镜效应,科学家们首次成功地找到10颗木星质量的星际行星。随后,科学家们根据探测效率,微透镜事件发生概率,以及恒星和行星发生微透镜事件的几率对银河系中这样的流浪行星总数进行了估算。他们得到的最终结果是大约4000亿颗。这一数字远远超过银河系中主序星的数量,几乎相当于银河系中全部恒星数量的两倍。
可能是不停的有碰撞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