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

发布时间:2019-08-05 14:09:47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那时的中国,通过坚持不懈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将全面提升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名列世界前茅,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建成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显著提高,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建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是我国将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作为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蓝图是宏伟的,目标是远大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蓝图和目标变为现实,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要在全党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二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有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目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们要善于从变化了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谋划发展,把解决不平衡发展与不充分发展问题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