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

发布时间:2019-08-05 14:09:47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一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基数不断增大的情况下,2013—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当前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1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3—2016年,服务业比重从46.7%提高到51.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7%提高到64.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9.9%提高到12.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7%上升到57.4%。“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过去5年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包括财税、金融、国企、“放管服”等方面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动力。四是人民获得感明显增强。2013—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每年1300万人以上,全国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农村贫困人口由8249万人减少到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8.5%下降到4.5%。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制定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由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6年的50微克/立方米,累计下降30.6%。持续推进节能减排,2013—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9%。六是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2016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68万亿美元,利用外资126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1701亿美元,出境旅游1.22亿人次,年末外汇储备30105亿美元,均居世界前列。同时,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些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标志着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弱项。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金融风险有所积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目前仍有4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治理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淘汰过剩落后产能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生态修复方面还有许多欠账,北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任务繁重艰巨。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把“五位一体”建设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推进各项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要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战略支撑。三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四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高度重视金融、地方债务、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增量风险,有序化解存量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五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继续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攻坚克难,勇于啃硬骨头,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块最大的短板。六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持续实施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