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历代皇帝15个,为什么没有发现元朝陵墓

就算是历史学科的人,可能也仅仅对元朝初期(包括前身大蒙古国)的几位皇帝比较了解,但是对元世祖忽必烈之后的皇帝十有八九都不知道。前几天,小编整理了一下元朝十五位帝王的世系,没想到还挺复杂,今天发出来以飨读者。

第一位元太祖铁木真(追封)。公元1189年,铁木真被蒙古尼伦部拥戴为汗,随后先后击败塔塔儿、乃蛮、克烈等部,统一了漠北。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被蒙古各部推为蒙古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大蒙古国正式诞生。公元1227年,铁木真在征伐西夏的时候病逝,时年66岁,在位22年,死后由第三子窝阔台即位。

第二位元太宗窝阔台(追封)。公元1127年铁木真死后,命第四子托雷监国,直到公元1229年耶律楚材以铁木真遗诏召诸王毕会,请立窝阔台,拖雷与诸王即奉窝阔台即汗位。窝阔台即位后与南宋联合灭金 ,公元1241年窝阔台中风而死,时年56岁,在位13年,死后由长子贵由即位。

第三位元定宗贵由(追封)。公元1241年窝阔台死后,遗诏立皇孙失烈门为嗣,皇后乃马真氏不从,乃自称制。公元1246年乃马真氏会诸王、百官、立窝阔台长子贵由为大汗。公元1248年贵由病逝(一说被刺杀),时年43岁,在位2年。贵由死后,汗位转入铁木真四子拖雷一系。

第四位元宪宗蒙哥(追封)。蒙哥是铁木真之孙、拖雷长子。1248年贵由死后,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公元1251年,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蒙哥被拥立为大汗。公元1259年,蒙哥死于攻宋军中,时年51岁,在位9年。死后由其弟忽必烈即位。

第五位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是拖雷第四子、蒙哥的弟弟。公元1259年蒙哥死后,经过长达一年的争位斗争,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病逝,时年80岁,在位34年。死后由孙子铁木耳即位。

第六位元成宗铁木耳。 铁木耳是真金太子之子,真金早卒,被立为皇太孙,忽必烈死后即帝位。大德十一年(1307年)铁木耳病逝, 时年43岁,在位14年。死后没有子嗣,由其兄答剌麻八剌之子海山即位。

第七位元武宗海山。海山是答剌麻八剌之长子,元成宗铁木耳死后无子,公元1307年由海山即位。公元1311年,海山驾崩,时年31岁,在位5年。按照兄终弟及的约定,死后由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

第八位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爱育黎拔力八达也是答剌麻八剌之子,是元武宗海山的弟弟。海山死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公元1320年,爱育黎拔力八达病死,时年36岁,在位9年。死后未按照约定传位给元武宗海山之子和世瓎,而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

第九位元英宗硕德八剌。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嫡子以皇太子嗣位。至治三年(1323年)在“南坡之变”中被权臣铁木迭儿刺杀,时年20岁,在位4年。

第十位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也孙铁木儿是真金太子的孙子,晋王甘麻剌的长子。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硕德八剌被害,也孙铁木儿拥立为帝。公元1328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病死,时年36岁,在位6年。也孙铁木儿被元朝后续统治者认为是自立的皇帝,因此没有庙号。

第十一位天顺皇帝阿速吉八。阿速吉八是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的儿子,泰定皇帝死后,发生了激烈的争权斗争,元朝上都和大都分别立了两个皇帝,后来经过两都之战,上都的天顺皇帝阿速吉八失败,不知所终,在为仅1个月。死后没有庙号。

第十二位元文宗图帖睦尔。图帖睦尔是元武宗海山的次子,在两都之战中获胜,被权臣燕帖木儿拥立为帝。后来让位于其兄和世瓎,是为元明宗。不久元明宗和世瓎被害暴卒(一说是被图帖睦尔毒死),图帖睦尔再次复位称帝。公元1332年元文宗图帖睦尔病死,时年29岁,在位4年。

第十三位元明宗和世瓎。元明宗和元文宗是兄弟俩,元文宗先称帝,让位于元明宗,后又毒死元明宗,自己又复位。元明宗和世瓎在位仅8个月。按照称帝先后,排在其弟元文宗之后。

第十四位元宁宗懿璘质班。懿璘质班是元明宗和世瓎的次子,元文宗图帖睦尔的侄子。至顺三年(1332年)元文宗死后,皇后卜答失里拥立懿璘质班为帝。同年病死(一说被害死),年仅7岁,在位仅43天。

第十五位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妥懽帖睦尔是元明宗的长子,元宁宗的哥哥。至顺三年(1332年)元宁宗死后,次年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立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为帝,改元元统。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部将徐达攻破大都,妥懽帖睦尔北走,元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公元1370年,妥懽帖睦尔病死于应昌,时年51岁,在位37年。

古代帝皇为了让后世人能知道记住他们,专门为自己在死后修建了陵墓。秦始皇墓,明十三陵、清代的陵寝都是的埋葬了死去的皇帝。而秦始皇墓的规模之大,陪藏品之多也是令世人惊叹。然后,有个朝代的君主陵墓,却从未被后人发现。它就是元朝,这是一个令后人难以解开的谜题。

网络配图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当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下葬。据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曾经动土的痕迹,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后,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杀死一头小骆驼,这时,陪伴这头小骆驼前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这个地点。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在杀死小骆驼的地点,母骆驼就会悲痛地流泪。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的有马匹、弓箭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实行汉法,也渐渐受到汉人丧葬习俗的熏染,开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棵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尽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殓仍然俭朴如初,寿衣大多就是平时穿的衣服,随葬的器物也会比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剑一类的东西。

元朝皇帝死后和一般的皇族及贵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后首先是要有一个下葬的仪式,随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时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也不会在地面上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物,不设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来都很简单。另外为了不留下可以让盗墓贼发现的线索和痕迹,对下葬地点的记载也少得可怜,以至于让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记录的不完整和有意地编造,使后代很难了解这方面的真相。这或许就是元朝皇帝没有陵墓的缘由。但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