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杏坛指什么?文学常识别混淆了

1.“丰碑”从来就不是碑。

解析:“碑”本来的意思是指没有文字的坚石,作用之一是作为一种下葬工具。古时候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种大木叫做“丰碑”。这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的适用范围有严格限制,后来普通老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坟前立起石头。

2.“七月流火”并不是指天热。

解析:“七月流火”并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的像流火,而是指天气逐渐转凉。七月指的是农历的七月。“火”指的是恒星大火星,“流”的意思是西沉。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会落向夜空的西边,是天气逐渐转凉的征兆。

3.“衣冠禽兽”原是褒义词

解析:“衣冠禽兽”一词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绣兽。当时的衣冠禽兽是赞语,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衣冠禽兽”一词开始有了贬义。

4.“跳槽”本是青楼专用语

解析:“跳槽”原来专指风月场中男女另寻新欢的行为,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词本来的用法,被大家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

15个最容易误解的文学常识 杏林和杏坛还真不是一回事

5.“劳燕”最惯是“分飞”

解析:“劳燕”指的是“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跟“辛劳”没有半点关系。“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所以“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而不是“纷飞”。

6.“莘莘学子”多少人

解析:“莘莘学子”是一个组合词,而不是一个成语。“莘莘”是一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的意思。在“莘莘学子”前加“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在后面加“们”都是错误的。

7.究竟什么是“平天下”。

解析: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究竟什么是平天下?有人望文生义的认为“平天下”就是平定天下,是和武力联系在一起的,但这是误解。“平天下”的意思是说“使天下平定”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

8.“五毒”原来是良药

解析:“五毒”并非无恶不作的意思,原意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分别是:石胆、丹砂、雄黄、石、慈石,通过加工合成以后,药性极其酷烈,是可以以毒攻毒的良药。

15个最容易误解的文学常识 杏林和杏坛还真不是一回事

9.“凯旋”不应该接“而归”

解析:“凯”的意思是胜利,“旋”的意思是归来,就是胜利归来的意思,那么在前面加上“胜利”,或者在后面加上“归来”都属于画蛇添足。

10.“杏林”和“杏坛”相差十万八千里

解析:杏林和杏坛只差一个字,意思却相差甚远。“杏林”是中医界的常用词汇,人们常常喜欢用“杏林春暖”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杏坛”指的是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11.“朕”也曾是老百姓

解析:“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用。但自从秦始皇以后,“唯我独尊”的统治者下令使得这个词从此和普通人无缘。

12.夜色如何才算“阑珊”

解析:“阑珊”这个词为零落之意,不用来表达灯火通明,兴致很高。辛弃疾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是,元夕的灯会高潮已过。灯火零零落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有些人聚会时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是不正确的。

15个最容易误解的文学常识 杏林和杏坛还真不是一回事

13.“不足为训”非准则。

解析:在“不足为训”这个成语中,“训”不能当做“教训”解释,而应该解释为“典范、法则”的意思,所以很容易就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不能当做典范或者法则。

14.“读书破万卷”到底是多少书?

解析: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知识渊博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并没有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代的一章。

15.“律诗”其实不是古体诗

解析: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朝为时间参照的一对概念,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朝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句”每首四句;一种是“律诗”,每首八句。

15个最容易误解的文学常识 杏林和杏坛还真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