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格为核心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09:51

以人格为核心《汉语的未来》一文在对林芳华老师的独立的精神追求和教学实践的述说中,触及了当今我国教育问题的实质: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长期以来,我们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即要培养“有用”的人。而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基本没有跳出这一教育理念:由于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的贯彻这一理念(一个考高分的人未必就是“有用”的人),故而应以能够更有效地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取而代之。于是,所谓“素质教育”也就仍然停留在“枝”的层面,并未正视我国教育中人格教育缺席这一根本问题,更遑论解决这一问题了。既然我们的教育理念都以“有用”为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又拿什么去要求中小学生不去拚命地做“有用”的语数外习题,而去追求“无用”的自我完善和“素质”的提高呢?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教育理念之深入已远远超出官方教育体系,成为整个社会再教育上一致的教育取向,甚至于父母今天给孩子买了钢琴,明天就巴望他成为音乐家;而送孩子去打乒乓球,无一例外的是相当世界冠军。’林老师的教学实践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无声挑战。在这个“升学率就是一切”的年代,林老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而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可以被培养为医生、工程师或中学教师等等“有用‘的人,但前提是他们必须首先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他们读诗、读哲学、读尼采、读杜甫,决不仅仅是为了争得高分或达到其他任何“有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我的心”这样的理由。未来世界的竞争绝不仅仅是“技”的竞争,更是“人”的竞争,在文化教育层面上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未来”究竟如何,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或者说,取决于我们有多少个“林芳华老师”。1.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仍以培养“有用”的人才为理念,下列行为中哪一项不能说明此理念?               (  )A.父母为孩子买钢琴带孩子学钢琴。B.课内外学生拚命做语数外习题。C.培养孩子打乒乓球将来成为世界冠军。D.学校开设中外诗歌鉴赏课程,培养诗人。2.在作者看来下面四种人哪一种更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A.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培养出来的优、尖、精人才。B.热爱民族文化关心时代社会的医生、工程师、中学教师等。C.音乐家、世界乒乓球冠军或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D.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追求自我完善的人。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唯考分至上,不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所以被素质教育取代是历史的必然。B.在课堂教学之外引导学生涉猎课外书籍,绝不是为了使学生获得高分,而是为了启迪他们的心灵,为其今后的道路定位导航。C.在应试教育模式仍占统治地位的今天,林老师用教学行动表达了自己对应试教育以及力图纠正它的偏差并取而代之的“素质教育”的冷静思考。D.语言极其凝练和形象,欣赏诗歌既可陶冶学生情操又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进而保证汉语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4.纵观全文,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一个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最为可贵,既是他缺乏一技之长,不合乎“用”的标准,我们也不应轻易否定。B.我们的教育长期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社会也以“有用”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因此,人们热衷的也时刻学以致用的专业,如理工农医等。C.学校教育本应强调对人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但目前育人的着眼点仍停留在“技”的层面,忽视人格教育,必然无法适应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D.要想成为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以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理想的“林芳华老师”,施教者本身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网友回答

答案:BDCA解析:1.B(课内外中学生拚命去做习题是为了考试,他对考试的高分有用,这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2.D(从评价林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总结出这个意思。纵观全文,作者提倡培养的人才是那种首先具有独立人格,在此前提下具备实用技能的人才。“独立人格”的意思包含着“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C(A原文是“难以有效培养有效人才”,表述不符文意。B表述绝对化。D文中“汉语的未来”指的是中国教育的未来,而不是语文教育的未来。) 4.A(夸大了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这并非作者的本意。)   提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