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52: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盈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遭受,忍受 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固:坚持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烈:功绩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吊:哀伤,哀吊 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一组是(    ) 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②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④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 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曰:“乐哉游乎!”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作者认为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超然物外,才能不被外物影响,才能达到求祸辞福的最高境界。 C.文章详写超然台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境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把第I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 (1)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辩在心中交战,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可使人快活的东西常常很少,可使人悲伤的东西常常很多。 (2) 而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而修的高台旧了,稍微修葺而使它变新。 (3) 来说明我没有在所去的地方不感到快乐的原因,大概是超然于物外吧。 解析: 【小题1】固:本来。 【小题1】略 【小题1】求祸辞福,可不大哀乎! 【小题1】(1)辩、乎、去、可乐者 (2)因、葺、新 (3)予、无所往、盖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