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的论文应该怎样写应从哪几个方面论述

发布时间:2021-02-20 16:16:44

从禁忌语看中西文化的论文应该怎样写应从哪几个方面论述

网友回答

一、东西方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应用及对比
作为东方语言文化代表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礼仪之邦,在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润下,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群体为中心的民族,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而英美等其他西方民族则以人为本,逐渐形成以自身为中心的社会.在中国,很多人都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打招呼时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 ‘你到哪里去?”在当代社会的交谈中,人们都迫切地想知道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由此来表现对人的关心;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恰恰是禁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与谈话人无关,而且还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比如,生老病死是人的一生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但是,由于人们对疾病以及死亡的恐惧,疾病及死亡也就成了委婉语与禁忌语使用的场合.生育,由于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牵涉到了性爱这一话题,因此怀孕也就成了禁忌的话题,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与表达方式.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习惯用委婉语来代替怀孕这样的词语.例如:在文学作品及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像“pregnancy”这样的词语,而是用了诸如:awkward(行动不便)、eating for two(吃两个人的饭)、have one on the way(~人要来)等词语来表达.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一生中有几件喜事:洞房花烛夜、喜得贵子及金榜题名时.所以把生育看作是一件喜事.于是关于生育的委婉语也就有:“有喜了、有了”之类的说法.以至于有些人骂不生育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就成了不能生育的委婉语了.
老龄的问题,在中西方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人们是不愿意被人说老的,因为西方“老”就意味着“无用”或者是“死亡”,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因此谁也不愿意说自己老,也不愿意谈老.因此,询问别人的年龄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是不礼貌的,人家会告诉你“It is a secret”.也就有很多关于老人的委婉语.如:senior people,third age,seasoned man,adult等.然而在中国,情况是恰恰相反的,由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大多数都能尊敬老人,老人也享有特权,老人不怕老.而且中国的老人多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来帮助年轻人,因此,“老”在中国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词.如:老师、老板、老师傅、老张、老总等等.这些词对老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来表明说话人的敬意.
关于死亡.中国也有很多说法,但总的说来可以分成两种:一种认为死亡是“喜事”,在中国,人们认为年龄大的人的死亡是“寿终正寝”,是一件喜事,因此西方人怎么也闹不明白的“红自喜事”也就有了,根据.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有:“仙游、仙去、登仙、羽化、驾鹤归西、仙驭西驰、圆寂”等与神仙有关的词语来代替死亡这一悲痛事件.还有一类死亡是“悲伤的事情”,这一类的词语多用于年龄较小或者是青年的死亡.像这类关于死亡的说法就有“夭折、短命”等.在西方,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来自于宗教、航海、戏剧、赌博等方面,如:pass away(逝世),to cross over(进入来世),to go to one’s longhome(入墓),last round up(送终)等.
关于性爱的词语,不管在东西方都是禁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性爱是有罪的,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人类,因此人们在公众场合是不会轻言性的.与性有关的语言也就成了禁忌语,从而引发了很多关于性的委婉语.如: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等等.和西方相比,中国人就要含蓄得多,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使人堕落和身心败坏的东西,性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和礼教的束缚,人们更是“谈性色变”,也就出现了关于性的一些委婉语:闺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来代替.即使只是与性有关的事物,人们也仍然用委婉语来表示,如女性的第二性征也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人们谈到乳房、乳罩时,就有人用“胸罩、眼镜、胸衣、内衣”来代替;说到月经,人们会用“例假、月事、来事儿、不舒服、倒霉、大姨妈来了”等来代替.
二、委婉语与禁忌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委婉语与禁忌语是东西方文化共同的一种现象,然而他们的使用却出现了一些差异,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差异
从委婉语与禁忌语的用法上的差异,我们不难看出,英美等西方国家,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有很多委婉语与禁忌语都来源于基督教的《圣经》,以性爱和死亡为例.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类是“罪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而繁衍的后代,部分基督教徒,特别是清教徒,是不准言性的.因此,关于性的词语也就成了禁忌语,也就出现了很多关于性爱方面的委婉语,如:前面所说的make love等等.对关于死亡的词语而言,由于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的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所以只有人死后,灵魂才能得到拯救,于是就有了“go to meet one’s maker,be with the god”等等.而中国教派众多,有佛教、道教等.佛教自唐朝时传人中国,佛教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因此,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成佛、圆寂、坐化”等等.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主要发源于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大多数的宗教敦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追求的是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所以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仙逝、得道、成仙、羽化、归道山”等等.
(二)等级观念差异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