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8 23:11:5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或冬日苦寒,无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为之“暖足”。余族伯祖丽山先生与有姻连,时周之。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与余族祖绵庄为至契,绵庄好治经,先生晚年亦好治经,曰:“此人生立命处也。”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又七日而先生殁矣。先数日,以囊中余钱,召朋友酣饮。醉,辄诵樊川“人生只合扬州死”之句,而竟如所言,异哉!先生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论曰: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不习治生治:经营
B.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延:推迟
C.当俟异日耳俟:等待
D.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烦:担心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3分)
①窘极,则以书易米 ②夙构者莫之为胜
③饮酒歌呼穷日夜 ④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⑤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
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4.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3分)
(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3分)
1.B
2.D
3.B
4.(6分)(1)安徽巡抚赵国麟(公)听说他的名声,招他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得分点:)
(2)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得分点:)
【解析】
1.试题分析:B(应为“延请”、“邀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2.试题分析:D(②不是直接表现,④不能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流风余韵”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吴敬梓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流风余韵”,有的可能能体现“流风余韵”,却是别人的行为。而且有些是直接表现,有些是间接表现,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3.试题分析:B(文木先生不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与巡抚的推荐没有关系,“不满巡抚推荐”曲解原文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赵公国麟”译为“赵国麟(公)”1分,“之”译对1分,“才”译为意动用法1分。译文不通顺者酌情扣分。(2)这个句子中“恒”译对1分,“过”译对1分,倒装句译对1分。译文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
【附参考译文】
文木先生传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渐渐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