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的红灯笼 母亲曾在渝(重庆的别称)东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教书。整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和一间土石房子,学生有 30 多人,高的高,矮的矮,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三四岁,一到六年级的都有。山里学生住得分散,路又远,中午孩子们都在学校里搭餐,母亲忙着做完 30 多个孩子的饭菜,下午又要接着上课,晚上还得备 6 个年级的课,工作自然很忙。 山里的天黑得早,特别是冬天。孩子们家离得远,山路又崎岖,母亲便每天都提着一盏红灯笼将他们送回家。直到天黑透了,母亲才提着红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红灯笼是母亲自己动手做的,将红绸布裹在一圈竹木条上,中间用铁丝弯成一个夹,用来夹住小半截松脂。我每天就是这样望着母亲行色匆匆地提着红灯笼领着孩子们上路,又倚(靠着)门望着母亲疲惫地回家。而母亲每晚做的最后一件事便是将第二天要用的半截松脂放在红灯笼里。 母亲的红灯笼渐渐地成了母亲的化身。站在门口等孩子的家长看见红灯笼就知道自己的孩子回来了;赶路的乡亲们一见到红灯笼就知道是娃们放学了,忙着让道,并朝着红灯笼大声喊:“老师辛苦哇!” 一天夜很深了,我还没望见母亲的红灯笼,心里不禁发毛(害怕,惊慌)起来。就在这时,听见前面人声鼎沸,一大群人举着火把正朝我家奔来。到了跟前,我才看清是村民们用睡椅抬着母亲,而母亲此时已是昏迷不醒了。大家将母亲安置在床上,又叫四个小伙子抬着睡椅火速请来了村里的医生。原来母亲送完学生回来时,灯笼里点燃的松脂被一阵大风吹灭了,母亲因看不清路而跌进路边的深沟里,幸亏被路过的村民发现,叫来大伙,才将母亲救起。 第二天晚上,母亲便要挣扎着下床,刚从床上站起来,就大声喊:“娃,你快来看!”我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朝窗外望去:那是一幅最壮观的场景,只见上百只红灯笼排成一条长龙静静地移动着。我听到了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这条长龙停在了家门口。母亲颤抖着打开门,只见村支书手里提着一只最大的红灯笼,他走上前紧紧拉住母亲的手说:“老师,我们村里每户都给您赶制了一只大红灯笼,我们都是用山里最好的材料做的,保管再大的风也吹不灭它了。” 母亲流着泪和乡亲们握手。母亲无话可说,因为她早已泣不成声了; 1 .照样子,写词语。 例:越来越近 越来越近的脚步声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偏远的( )
网友回答
【答案】
解析:
1.越来越好,越来越好的生活,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知识 2.山村,场景,移动,回家 3.母亲的红灯笼包含着老师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乡亲们的红灯笼包含着乡亲们对母亲的感谢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