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环境保护论文,要求质量高,原创最好

发布时间:2020-07-12 11:49:14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或关于大学生保护环境方面都可以,只要是与环境保护有关就行,谢谢了。

网友回答

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
  【摘 要】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我们的环境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糟糕。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充分地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所关心的问题,公众也越来越积极地投身于环境保护中去。因此,保护环境成了大家门庭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制度,让人们知道该如何投身于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去。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制定与完善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离不开自然。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去发展经济。森林的消失,河流的枯竭,让多少生灵失去栖身之所,让多少生命濒临灭绝?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数字,一篇篇血淋淋的报道都是大自然的控诉。我们破坏自然的同时,自然也给出了严厉的反击。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去呼吁我们保护环境。广大群众也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1.如今环境的现状
  1.1荒漠化严重
  水土流失是全球都存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已成为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迄今为止水土流失面积达256.6万平方米,占全国面积26.8%。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荒漠化引发的沙尘暴等环境问题让人们苦不堪言。我国森林面积也不容乐观。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滥砍滥伐现象更是此消彼长。
  1.2水资源匮乏
  虽说世界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但是能够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少之又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工厂为了减少成本,牟取暴利,将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导致大量水体被污染,鱼虾濒临灭绝,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加上外来物种的入侵,中国的水资源已经岌岌可危。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也极为普遍,种种情况让水资源更加紧缺。
  1.3空气质量降低
  清新的空气可以舒缓人的心情,使人愉悦。而如今网上却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事,不再是我站在你身边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看不见我。一句话深刻的反映出空气环境的恶劣,雾霾的肆虐,臭氧层空洞等等可怕的环境问题,逐渐统治世界,侵害了我们的健康。为了一点金钱,黑心的老板将废气肆意排放,蓝蓝的天空正被污浊一点点吞噬。
  2.公众参与和环境保护制度
  2.1退耕还林与森林保护法
  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制定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与此同时,2002年12月国务院通过了《退耕还林条例》,实施了一系列退耕还林的计划,很多民间组织都陆续投入到植树造林的实践活动中去。给城市增添了不少绿色,让沙漠逐渐地变成了绿洲。而今人们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荒漠化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滥砍滥伐的现象越来越少。
  国家还制订了很多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法律,以规范公众的行为。与此同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话也越来越深入人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环境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2.2南水北调与海水淡化
  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制订了《水资源保护法》,严格把关,严禁污水不经处理乱排放的现象,不少违法商家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国对于西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问题引起的降水量不足、严重缺水的情况,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国家还斥巨资修建了三峡水电站等一系列工程,只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大量新型技术性人才也不断的为此而努力。现在科学家们也在向国外学习,尝试着将海水淡化,弥补淡水资源短缺污染问题。大家也积极响应节约用水的号召,从小事做起,一人节约一滴水,一年可以省下几亿吨,顺手关闭水龙头,举手之劳,成就大美德。日以继日,年复一年。只要我们人人都懂得节约,恪守法律法规,主动置身于环境保护中去,世界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2.3空气净化与环境保护
  空气是世界上所有生命的生存之本,假如没有空气,我们的地球上将是一片荒芜的沙漠,没有一丝生机。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的工厂向空气排放了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使空气里增加了许多有害成分。雾霾,臭氧层空洞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今已经有不少人因为空气质量不好而感染各种呼吸道疾病,甚至癌症。呼吸道疾病的高发率也让人们深刻的知道空气污染有多么严重。空气质量检测每天都在不断更新当中,人们也逐渐了解到空气的质量问题,国家也加强了对废弃排放的检查力度,严格把关,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帮着政府一起把关,沉重的打击了那些为了牟取暴利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法分子。随着科技的进步,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国家大力支持绿色化学,绿色工业,绿色产品,提倡零污染低成本,实现金钱、环境优化双丰收的局面。
  我国也为发展新能源投入了巨大的科研资金,利用农田里原本以燃烧的方式处理的秸秆,将其进行生物发酵产生的乙醇,可以减少汽车对汽油的依赖。
  国家政府同样采取了措施,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以此来治理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居民汽车保有量的上升,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我国北方冬季供暖燃烧煤炭造成的污染都引发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对此,国家和民众纷纷行动,在大型城市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制度、汽车购买摇号制度,以及志愿团体所提出的“少开车,多走路” 等口号,都充分地体现出了公众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环境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2.4増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现在我国各个城市都加强了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鼓励群众努力创造文明城市,重点规范城市中不环保的行为,增强了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保护环境再也不是某个人,某个组织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在环保领域引入公众的参与,让公众参与到各项环保活动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环境知识,更加准确、深入地了解环境状况,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改进生活习惯,而且在环保实践中,通过自己努力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必然对其更加珍惜,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对环境保护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3.结语
  “人之所动,利之所趋”,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利益需求以经济为主,为了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理念间接的成为了扼杀环境的罪魁祸首。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不得不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环境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挽回的地步。“吃水不忘挖井人”,前辈们辛辛苦苦传承的美德,以及留给我们的丰厚资源,我们应继续传承下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公众参与其中,各人都尽其所责,给自然喘息的机会,让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所谓的金钱,才会收获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蓉.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以社会法视角和经济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常纪文.环境法基本原则:国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田良.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主体、内容和方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网友回答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渐进深化的过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必将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论文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二、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分析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关于环境保护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环境保护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的等等。其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始终存在这样一种观点:环境保护总是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环境保护只会加重经济发展的负担,特别是当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应当是牺牲环境利益甚至环境安全来保证经济稳定和经济安全。这种观点的存在,充分表明人们至今还未摆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思维定势。实际上,只有彻底摆脱这一思维定势,才能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内涵。以我国为例,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因为我国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和“限速器”。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较大,废弃物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据统计,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左右。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但会造成人类生存条件恶化,从长远来看也会极大的限制经济发展。我国把保护环境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就是基于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去年,我国部署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就明确指出,要强化环境保护措施,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这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以环保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全新理念和机制,这也是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的一个现实体现。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权威、最具概括性的是1987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把生态、环境、资源看成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必须辨证地予以分析,绝不可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两者的关系。只有辨证地分析、把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在实践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有所作为。
  四、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区别对待,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区情、市情乃至省情有着透彻的了解,从而做到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2)当前在优化环境与发展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依靠推进可持续发展来解决。尽管近年来过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环境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从全国情况来看,主要是污水的达标排放问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毒有害气体排放问题等,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才能切实加以解决。提升生态环境,迫切需要依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地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而这需要经济发展作保障。否则,生态环境建设最终难以落实。
  (3)牢牢把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应当认真落实生态立国战略,把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社会和谐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既注重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要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辨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无论是从国际、国内发展的成功实践来看,无不印证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环境为前提;要优化生态环境,必须以发展经济作保障。因此,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兼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一时的经济发展,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环境。做到两项工作一起抓,两种成果一起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网友回答

论在环境保护中如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即便灾难或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依然需要反思,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这样才能做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如果不能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世界的强大只能是如同建在沙上的堡垒,是华而无实、不堪一击的。
  一、环保观念的兴起
  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主题。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选择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新型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我们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碰到一些问题,会产生一些价值观念的碰撞。其中,如何兼顾经济与环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是我国走向民主、自由,富强之路必经的阶段,也是我们必须的选择。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文化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而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恶化现象。比如分布范围广、受影响面积大的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令土壤流失严重,江阿、湖泊、水库等水质也受到严重污染。而数以万计的森林资源因滥砍滥伐、无度开发造成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使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也影响了气候环境的变化等等问题,其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后果难以用金钱价值来衡量。同样,过度开采矿石能源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和消耗浪费,导致我国的资源储备量急遽下降,对地质环境造成恶化,为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带来潜在契机。诸如此类的环境问题举不胜举。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令人担忧的环境破坏现状,在影响人们生存生活的同时,也触动了人们思考探索的方向。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不但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小环境,也要妥善保护包括动植物、地质矿物等在内的自然生态环境。环保观念因此而兴起。从国家加大力度开展对江河湖泊的治理、退耕还林、保护森林资源、植草防沙、限制高能耗产业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到个人提倡低碳生活的理念,无不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对保护环境的渴望。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们越来越具有环保意识并采取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提高认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关于环境保护和发展的诸多问题中,尤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比如: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在环境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并促进二者共同发展。作为保护环境的先行者,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们以环境保护为宗旨,重视生态资源的维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呼吁全社会重视环境问题、保护环境,使越来越多的人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人类长期发展的。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可以听到相反的声音。有人质疑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们以上的行为和观点仍然停留在“伪环保”或“虚环保”的阶段,是哗众取宠,是矫枉过正,在目前阶段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搞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倡“以人为本”,那么首先就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要满足人的需求,就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强工业化发展,那么势必会有所取舍有所牺牲。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不能从根本上完全调和,甚至在特殊时期是背道而驰的。只有我们的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在现阶段一味追求环境保护,必然会削弱经济效益。所以,背离经济发展而空谈环境保护是不可取的。这一种观点,貌似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确实经常会看到,在利益的驱动下,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屡叫不停,地方政府因考虑到税收和业绩等各方面关系到本地民生的因素导致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或放任自流,从而造成环境的持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看起来确实是互相冲突、不可调和的一对。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客观存在,不可否认。我们也必须承认背离经济发展而空谈环境保护是不可取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忽视环境保护而一味的发展经济更是不可取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应该是相互调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对环境的保护并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只有倡导尊重自然、加强保护环境,我们的经济才能真正走上新经济、绿色经济的道路,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才可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保护环境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三、经济与环保共同发展
  既然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既有矛盾的相互冲突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一面,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联系纽带,为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促使二者协调发展,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技术进步对于二者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污染,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污染较大的传统能源,既保护了濒临枯竭的自然资源,又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样,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垒球化的同时,也给资源全球化协调配置和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带来契机。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做深科学理论研究,做广新技术应用,用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和环保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只有技术进步和坚定不已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可以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才可以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和全民创造力的同时,显著的减少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环保型的新企业,开发环保型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对新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和突破,才能同时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网友回答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村环境保护
  【摘要】“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大省、农民大省的河南,如何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繁荣”,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村;环境保护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影响了农村环境质量,也导致了农业资源的不可持续的利用。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肥力失衡,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膜的大量使用导致的农田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地膜以及其他农业生产残留物是导致土地污染的重要来源;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水、大气、土壤污染严重。部分农村工业的“三废”排放,导致农田重金属污染严重,农产品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二)农民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由于一些农民的环保意识差,加上一些不合理的生活和消费习惯,街边村头、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现象十分普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每况愈下。现在许多农村依然存在着“房屋正对面,厕所连成片”的现象。同时,一些家庭散养的畜禽所产生的粪便随意堆放,这些都给村庄环境和农民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生态破坏问题。黄淮海平原地区历来是我国土壤盐碱化重灾区,这既有自然因素,也离不开人们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大水漫灌的生产方式。乱垦乱挖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湿地退化,河湖於塞,生态功能减弱。森林资源的减少,使得森林的生态功能大大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发。
  二、当前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出现既有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人口等内生因素,也有环保制度欠缺和外部污染输入等外部因素。
  (一)多数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依旧是第一产业占绝大部分比重,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二三产业的滞后,无法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容易产生人地矛盾。
  (二)严峻的人口问题。近年来,虽然农村人口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但农村人口绝对数量仍然庞大,农村人地矛盾依旧突出。2010年全省总人口9402.9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781万人,占总人口的61.5%;而2010年全省耕地面积为11972万亩,农村人口-耕地比为1∶2,全国人口-耕地比则为1∶3。过多的农业人口,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向大自然过度索取资源,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得高效集约优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很难在农村推广。
  (三)政府管理缺位。随着城市化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表的“城市病”日益引起政府的重视,并开始投入巨资来治理城市环境问题。然而,同样以环境污染为代表且正在日益蔓延的“农村病”却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农村落后的发展观念和不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也正在用“环境倾销”使农村成为城市的“污染天堂”。
  (四)外部性输入污染。外部性输入污染按地理区位来分析,主要指两类地区:一类是指处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这类地区由于距城市近,附近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对村庄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外部性。另一类是指城市河流下游或城区下风向的农村地区。由于处在河流上游的城市的废水排放,导致河流被污染,受污染的河水在流经下游的农村时,就会对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环境造成破坏。
  三、中原经济区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避免农村环境问题走“末端治理”的路子,坚持“源头与过程控制”。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粗放型的分散式农业生产方式,已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探索新型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清洁化生产。调整农、林、牧、副、渔的不合理结构,改变种植业一支独大的现象,注重各业协调发展。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以血缘关系、共同的文化价值以及由此发育的社会纽带和社会声望体系等组成的共同生活空间——村落社区。农村社区的上述特征,就使得很难通过产权私有而得到纠正的“环境公地悲剧”问题获得较好的解决途径。
  (三)加强对农村环保资金的财政投入力度。长期以来,虽然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依旧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环保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建立稳定的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保证政府投入,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投资,支持环境信贷。做好流域与区域规划,建立环境影响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好排污受益人与污染承担者的利益关系。
  四、结论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河南发展,建设有速度、高质量的中原经济区,离不开河南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转型,任务重大而艰巨。保护农村环境,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农村,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任务。农村环境保护需要从农村经济转型、社会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综合开展,才能保证农村环境问题“源头与过程控制”相结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左玉辉,等.经济环境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咏,郝英群.农村环境保护[J].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网友回答

城市污水处理及环境保护问题探究
  摘要: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对城市的水质量进行改善,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要求污水处理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就要求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必须走上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道路。本文通过对当代城市规划实践的深入调查,并结合环境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通过对相应问题的实证分析,城市规划中所应采取的环境保护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污水处理;环境保护
  引言
  长期以来,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它是世界各国应用最广的一种生物处理流程,具有处理能力高,出水水质好的优点。该方法主要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系统组成。废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溶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谢反应,且使混合液得到足够的搅拌而呈悬浮状态,这样,废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反应。随后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混合液中的悬浮固体在沉淀池中沉下来和水分离,流出沉淀池的就是净化水。沉淀池中的污泥大部分回流,称为回流污泥,回流污泥的目的是使曝气池内保持一定的悬浮固体浓度,也就是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曝气池中的生化反应引起微生物的增殖,增殖的微生物量通常从沉淀池中排除,以维持活性污泥系统的稳定运行,这部分污泥叫剩余污泥。活性污泥除了有氧化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凝聚和沉降性能,以使活性污泥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得到澄清的出水。
  一、我国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发展很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与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很多问题仍亟待解决,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第一、虽然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计的建设发展很快,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仍不能满足对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水的处理,其中,限制我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因素就是资金短缺。第二、很多城市地区的污水收集管网与污水处理厂的设施不配套,使得很多污水处理项目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工作效率比较低;第三、与国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相比,我国的很多污水处理技术还很落后,导致污水处理量小;第四、很多城市地区忽视对再生水的利用;第五、许多城市监管部门对城市污水的排放以及处理的监管力度不够,许多企业无视国家的排污标准和处理标准,将没有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河道,严重污染了城市水资源。
  二、城市污水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会对城币的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连接污水产生地与污水处理场这段路程则是地下管道,地下管道肩负着将污水由产生地输送到处处理厂的任务。地下管道在建设的时候,会破坏沿途的土地、植被、河流等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其次是噪声的影响,污水在进行处理的时候会使用到许多大型的设备,例如风机,水泵等。而这些设备会产生很大的噪声。再次是气味的影响,城币污水含有大量的氮、硫、磷等化学物质,这此物质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化学反应会产生氮气、二氧化硫等有恶臭味道的气体。最后是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对环境的污染。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其中的污物净化出来,由此便会严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不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汞、铅等,还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寄生等。如不对这些污泥进行及时处理,将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捉高污水处理技术,促进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
  三、城市污水处理方法
  1. 生物膜法。在污水生物处理的发展和应用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生物膜法主要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主要特点是微生物附着在介质“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为H2O、CO2、NH3 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所需氧化一般直接来自大气。生物膜法处理系统适用于处理中小规模的城市废水,采用的处理构筑物有高负荷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生物滤池在我国南方更为适用。随着新型填料的开发和配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在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
  2. 氧化法。氧化法是目前广泛采用并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生活污水预处理方法之一。根据氧化剂的种类及反应器的类型,氧化法可分为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氧化法等。化学氧化法虽然操作简单,但由于其处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而且由于其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应用中使用并不很多。为了达到提高处理效果,同时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人们开发了一些其他的氧化技术。光催化氧化法设备简单、运行条件温和、氧化能力强、杀菌作用强、处理彻底,因此,在水的深度处理及对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的处理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有专家预测,氧化法将成为21世纪废水处理中重要的方法之一。
  3、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厂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这种污水处理万法是一种生物处理流程,首先要对污水进行初步的净化。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氧化和分解有机物这两个步骤。然后再依靠污泥强大的凝聚力和沉降性,使其从混合液中快速的分离出来,使污水变得澄清。这种方法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氧化,分解一沉淀一分离----净化。活性污泥法是污水处理厂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其处理效果十分明显,处理后的水也比较清澈。然而这种处理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耗能大。基础设计的建设费用比较高,且管理也比较复杂。很多中小城市由于资金问题无法采用这种处理方法,而耽误了污水的处理。这种方法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污泥膨胀的现象。
  四、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结束语:
  城市污水处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将污水处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真正提上日程,投资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绿色和清新。
  参考文献:
  [1]孙小平.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4)
  [2]周彤主编.污水回用决策与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网友回答

浅析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环境保护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理念的转变以及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人们追求自然 与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园林绿化建设有了更高要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理念不断更新,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工作,成为决定园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园林绿化已成为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论述我国实行园林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关键词:园林建设;生态环境;生态园林
  一、城市园林化的含义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二、 园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概况
  园林建设是指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休息、游览场所而进行的绿化、景观建设和对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其具体内容除公园、庭园的设计、建造外,还包括古迹名胜地的绿化,住宅和各种公共建筑环境的绿化,道路、广场和滨河、滨湖、滨海地段的绿化,城市中以防止污染或保持水土为目的的防护绿地营建和废弃地绿化,森林公园和郊野休养区、疗养区的建立与绿化,对天然风景包括古树名木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修整与利用,以及植物园和动物园的建设等。
  生态环境保护是指对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保护,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园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形成,园林建设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既园林建设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保护生态系统。
  三、关于园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
  1、我国园林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对自然环境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园林建设,资金投入量增大、园林建设人员逐渐增加、相关的制度规定逐渐完善,但还存在一些诸如施工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相关管理人员知识水平跟不上园林工程的发展要求、工程质量低下偷工减料等问题。
  由于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滥砍滥伐森林、“三废”任意排放等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泥石流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2、 园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的发展对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市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共绿地管理是提高绿地景观效果,美化城市的必要手段,因而生命的植物需要浇水、施肥等养护管理,并且需要连续的而不是间断的养护和管管理。
  园林绿化建设符合我国对生态环保的发展要求,同时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园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必要性
  当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人类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求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从而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权益.由此可见,维护生态环境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其管理水平和管理体系逐年提高和完善。目前,我国各绿化管理部门和养护企业都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牢固树立绿化养护的重要性意识,切实做好管养工作。
  四、我国园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功能的公园、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 。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少搞硬质铺装,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
  2、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一项重要追求。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就能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 。正是由于园林有此作用,所以都盼望把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学习工作场所绿化美化得更好。道路立交桥的绿化搞好了,会使人感到市容很美好,美好的市容风貌,是映入来到该市所有人眼帘的第一印象,而且会长记在心,影响很大。美好的市容风貌,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能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美好的市容,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很不够的,必须把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道路河道绿地以及隔离防护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
  3、加强和提升管理理念,走和谐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统一,规范操作、系统管理、健全机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调整绿化结构,优化绿化配置,保持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在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中,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在点滴积累经验的同时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进行科学创新的园林绿化管理。

网友回答

环境保护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人类只有一个可以赖以生存的村庄—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包围城市、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
  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必须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许多事情当然必须由国家和政府来做,比如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禁止使用氟利昂等等。但是,有些事情却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我们如何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呢?下面几条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
  1、学习宣传环保知识,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例如:(1)看环保书籍、网上查找环保内容、看百度的“知道”里的环保问答;(2)积极参加小区的环保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化环保组织的环保活动等;(3)注意观察水体、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的事件,积极主动想环保局报告、检举;
  2、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小时做起。例如:(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电器、尽量不做电梯)、节约用纸(一纸多用)、节约粮食(饮食不浪费,饭店吃剩余食品打包回家)等等;(2)垃圾分类回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不乱丢 垃圾;(3)减少白色污染。使用菜篮子,不用或少用塑料袋品包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不随意扔塑料袋;(4)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出行。近路:首选步行,不太远的路:选择自行车骑行,远路:乘坐公交;(5)尽量选择“电子文档”,减少资源消耗。例如:选择使用电子邮箱、电子档案、电子日历。
  环保绝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问题,这块冰,远非一日之寒,而我们想解决它,没有几代人的奋斗是不可能的。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一步一步在环保的路途上前行吧!

网友回答

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瓦窑镇作为保山坝的北大门,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美丽乡村; 环境保护 ; 规划; 生态环境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
  2015年,隆阳区委、区政府提出实施“青山工程”、“绿水工程”、“蓝天工程”“清洁工程”建设,瓦窑镇作为保山坝的北大门,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一面旗帜,一扇窗口。首先,要规划先行。规划是龙头,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集镇规划区、工矿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集镇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
  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工矿产业规划与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以上麦庄产业发展模式为依托,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高效、立体、清洁的产业格局。
  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
  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切实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
  一是控“源”。控制面源污染,关键是要控制农药化肥的污染。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当务之急是要治理瓦窑河的污染,坚决堵住源头工业污染,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鱼虾重现的昔日美景。
  四是植“绿”。切实把澜沧江流域的绿化摆在首位,努力建设一条绿色长廊;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三、创新建设举措,塑造美丽乡村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瓦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绿色生态与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生态旅游发展之路,高质量打造道人山等原生态美景,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特别是老营李家大院,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推介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瓦窑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
  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汲水灌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
  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1、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万庄一孔”的不良布局。
  2、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3、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