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袁隆平:一粒种子的承诺(节选) 胡其峰 到了1960年,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我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还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那悲惨的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行。这个想法至今仍然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头脑中。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大动因。” 1966年6月,“文革”像暴风雨降临,安江农校也被卷入运动的漩涡。 袁隆平和他的两名助手避开喧嚣,忙碌着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1968年春天到来了,他们的秧苗经过反复繁殖,已经发展成为两分地的实验田,秧苗插在中古盘7号田里。 秧苗插下去半个多月,两名助手暂时离开了学校,田间管理,观察记录,由袁隆平一人照管。 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 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 天哪,经过两年多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材料,却遭到了灭顶之灾! 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两眼发直。实验材料被毁,杂交稻的研究难道就这样被断送掉? 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 1971年春,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到协作组工作,主持湖南和全国的杂交水稻协作研究。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他因此成为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 如今,杂交水稻研究已经过“两系法”,进入到“超级杂交稻”阶段。2000年、2004年,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杂交稻计划”已先后完成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指标。目前,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已立项并启动,计划于2010年达标。 袁隆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哩!” 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袁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1982年的秋天,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又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 这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发言说:“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这次会议期间,菲律宾报纸头版刊登了袁隆平的照片和“杂交水稻之父”的大字标题。从此,袁隆平在国内和国际上赢得了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袁隆平告诉记者,他现在还有两大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成功,第二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现在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万公顷,我们想在2010年推广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呢!要是这两个‘既定目标’都按时实现了,我正好80岁,如果身体还硬朗,我可能还想攀登新高峰。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摘自2007年5月23日《光明日报》 20.选文开篇写袁隆平当年目睹饥荒饿死人的事有什么作用?(4分)21.说说选文主要是分哪几个部分展开对袁隆平的报道的?(5分)22.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家级重大奖励和荣誉,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10多项国际大奖。阅读选文,说说我们应该向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学习些什么?(不能少于二点)(6分)
网友回答
20.①揭示袁隆平立志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最直接最朴素的动机。“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也成了袁隆平毕生的追求。②也是选文首次照应扣合题目“一粒种子的承诺”。21.①艰难而漫长的科研历程;②已取得的卓越成就;③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二个愿望。22.参考答案:①要有远大理想。自年轻时亲眼目睹饥荒以后,袁隆平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和前提。②要有百折不挠、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历经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无数的艰难坎坷,袁隆平始终如一,坚持投身科研。文革冲击,凝聚无数心血的试验田无端被毁,并不能阻止他科研的脚步。劫后余生的五株试验稻终开出成功之花。③要有看淡名利、不断进取的可贵精神。随着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袁隆平早已是成绩斐然、名满天下,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超级杂交水稻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言之有据,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