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 (甲) ;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便没有坏处。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 (乙)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催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11.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组是 A.描绘人物 不是流,而是源 B.描绘人物 不是源,而是流 C.展示技法 不是源,而是流 D.展示技法 不是流,而是源12.下列句子中“首先”一词含义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A.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B.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C.“小说”一词首先出自《庄子?外物》,其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 D.小说的特点,首先是塑造鲜明的,立体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13.文中引用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证明文章观点上有何作用。 答: 14.请就划线句所论的规律举一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析。(50字以内)答:
网友回答
11.A12.C(ABD中的首先重在强调“最重要”;是首要之意;C则是强调次序上“最早”。13.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他要明白他的长处,缺点长处都必须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纪录。作用: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承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14.见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