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四川灾后生态恢复任重道远四川省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十分突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给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灾难。大地震使这个区域的山水、地势地貌大变,地震直接导致地裂、地表扭曲、塌方、泥石流、堰塞湖形成、水文和河道改变等。据初步调查,这次地质灾害导致区域5%~8%地表覆盖遭到严重破坏,截至2008年6月底,已排查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9346处。森林、草地、农田、河流等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珍稀动物栖息地破碎化、珍稀动植物死伤惨重、原生植被遭到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也已面目全非,区域的水源涵养功能也显著下降。因此,地震灾区的生态恢复要比社会、经济重建更为长远复杂,它的隐患要长远得多,隐蔽得多。区域生态系统不稳定,系统功能不完全恢复,重建的社会经济也就得不到稳定和巩固。就这个意义上讲,区域的重建与恢复,生态恢复是根本。 生态恢复是以生态系统恢复为前提,以植被恢复为可识别的标志,植被反映了包含物种多样性、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系统过程在内的整个生态内涵。由于震区灾后的地质状况还会长期不稳定,还会经常诱发滑坡、山崩、泥石流等灾害,而且面积广大,完全用人力来修复或恢复植被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地形地势尚不稳定的情况下,也不必要去花大力气营建人工植被。就整体而言,大面积的山地应以自然恢复为主。有条件时,也可以飞播适宜的生命力强的灌木种子,尽早形成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能力强的植被。但对于地质状况已趋于稳定的地区,已重建和修复的城镇、乡村、水电站等地方,应积极营建防护林带、绿化带、绿化美化区,以保护和提高居民安全和生活质量。对公路、河道、水库、电站、城镇、居民区等周边山体坡面、坡脚不稳定的,要以工程加植被绿化措施予以稳固,减少塌方或泥石流的危害。总之,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的全面恢复,是以生活生产恢复、生活稳定、经济振兴为先行,生态恢复为根本,任重道远,千万不可因其效不立竿见影而轻视,必须认真对待,并及时、不遗余力地规划实行。5.下列对“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以植被恢复为可识别标志的地表生物多样性的全面性恢复。B.指物种多样性、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等整个生态内涵的恢复。C.指遭受到损害的森林、草地、农田、河流等和依赖它们为生存环境的生物二者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个体系的恢复。D.指生态恢复后出现的以植被恢复为显著特征的生态系统恢复。 6.对文章第二段中提出的有关“生态恢复”的建议,以下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地形地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没必要花大气力营造人工植被。B.在植被恢复的处理上,对于大面积的山地应以自然恢复为主。C.对地质状况趋于稳定的地区,要积极营建防护林带、绿化带。D.坚持生态恢复为先行,认真对待、认真规划、认真实行。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川地震使区域山水地势地貌大变,生态系统严重损毁,生态恢复任重道远。B.地震灾区的生态恢复要比社会经济重建更为复杂,因而需要更为长远地关注。C.区域经济的恢复,是在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系统功能恢复之后状态下进行的。D.生态恢复是汶川震后全面恢复的根本,它对于生活生产与经济恢复关系重大。
网友回答
5. C(A对恢复的对象理解错误,不是恢复“地表生物多样性”;B“生态内涵”是用来说明植被所包含的生态内容的抽象名词,不能等同于“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恢复”是“生态恢复”的前提,两者不能颠倒) 6. D(“生态恢复”是根本,“生活生产恢复、生活稳定、经济振兴”才是先行)7. C(不能说经济恢复必须“在区域生态系统稳定、系统功能恢复之后状态下进行”,恢复是一个过程,经济恢复是和生态恢复同时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