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设计 语文
网友回答
【答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 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 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 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 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王宏兴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