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搓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发布时间:2021-02-23 18:50:25

如切如搓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网友回答

道:说、言的意思.恂栗(xun li):恐惧,戒惧.
直译: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出自《大学》
【原文】《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④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⑤;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⑥;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⑧不忘也.(传3)
【读解】 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 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伟大,追求完善.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 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
找准自己的位置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