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权变之妙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在具体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如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增添词语、巧用标点等手法,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试举数例,略谈其妙。 一、调整语序。于右任先生工于书法,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题写。为了防滥,亦出于谦虚,他不愿随便满足别人的要求。有一次,一位来客求墨心切,苦苦恳求。于老甚感为难,便草就一帧条幅: “不要随处小便。”于老心想,写的这些,人家把它挂出去则不适合了。岂料,来客取到条幅满怀喜悦,心生一计,把条幅上的字逐个剪开,再调整词语顺序,裱成新的条幅,成了“小处不要随便”的箴言。真是 。 二、更换词语。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情调显得低沉、消极、无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朱自清先生把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经他妙笔一改,真是笔下生辉,情调高昂,心境显得特别高远,化消极为积极。叶剑英元帅《八十书怀》中更有“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名句,显得更为美妙,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 三、尾添“字眼”。 “字眼”是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了它,整句传神。从前,有个秀才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上联“身无分文”,下联“家徒四壁”,横批“自得其乐”。对联贴出后,惹得旁人嘲笑,说是这个秀才穷到如此地步,还能“自得其乐”吗?岂料,这位秀才走出门来,在上下联之下各补上一个字,对联成为“身无分文债,家徒四壁书”,转贫为富了。旁观者个个惊叹这位秀才很有点能耐,怪不得可以“自得其乐”了。看来,根据上下文意,衔接上恰当的词语,即一句中的“字眼”,也不失为妙法。 四、巧拆成语。就是用表达语气的标点巧妙地点断原有的成语。国共合作和谈时,有一次,国民党的代表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在谈判时,国民党代表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均遭到周恩来的严词驳斥。国民党代表理屈词穷,恼羞成怒,拍案且蛮横地说:“跟你周恩来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机智地接过其话锋,从容不迫地说: “对!牛弹琴。”将对方诬蔑的成语“对牛弹琴”,用表语气的感叹号巧妙点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驳得对方自知理亏,哑口无言。五、妙断语句。标点是无声的语言,是书面语言的五官。语句中恰当增添标点,把整句分开,可以使语句中的意思正好相反。据称,抗日战争时期,敌占区农村的墙壁上被汉奸刷上一条这样的标语:“粮食不卖给八路军。”老百姓看了很气愤。出于义愤,老百姓中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与原标语的意思正相反。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把句子分拆,充分体现了当时敌占区人民爱憎分明的大仁大义。 1.说明对象看,文章属于一篇 说明文;根据文意,解释标题中“权变”一词的意思 。2.概括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 3.文中“调整语序”部分的最后一句:“真是 ”。下面选项中,填入该句空格的最佳一项是: ( ) A.化俗为雅,点石成金! B.别出心裁,字字珠玑! C.工夫不负有心人! D.得来全不费功夫!4.文章主要使用了 、 两种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5.将文章开头“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句中的“之一”一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6.读了本文,你对“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会有新的理解吧?请举出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来说明汉语表意的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事理说明文;灵活变通(随机应变)2.词语运用中,若注意灵活变通,往往可以妙趣横生,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3.A4.分类别、举例子。(举例、作用)答案一;文章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调整语序、更换词语、尾添“字眼”、巧拆成语、妙断语句几个方面,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语言权变的几个方法,给读者很明晰的印象。答案二:本文说明主题部分都用到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妙断语句”中,举老百姓在标语上巧妙地增加了一个逗号,变成“粮食不卖,给八路军”一例,具休有趣地说明了,一个小小的标点的增添,作用可不小。突出了汉语权变之妙。5.不能。“之一”表限制,说明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不仅有汉语,还有其他语言。删去“之一”,意思就变为只有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样显得太绝对。有“之一”则表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6.例一:明代才子徐文长,生性诙谐,在别人家做客,遇到久雨不停。主人想让他离开,写了一句话摆在桌上:“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客人见了,把标点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主人看了,只好挽留他等雨停了再走。例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绝句标点一变,立即变为一首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