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何是猴子?

发布时间:2020-07-11 19:59:37

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

网友回答

我看书的时候也思考过孙悟空的形象问题,我觉得这也是西游记里面比较有趣的一个元素。作为一只半人半猴的妖怪,他形象如何其实全看他想做人还是做猴。最初在花果山的时候他自称为猴,在其他猴子中混得如鱼得水,也从未提过哪只猴子觉得这只石猴长得怪怪的。而等到他入了世,学人语、学礼仪,他又表现得完全像是一个人。实际上在菩提老祖那里拜师学艺的日子是孙悟空最像人的时候。那时候他“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及至后来回了花果山,一颗妖心才又被养了起来,所以后来的取经路上,时不时可以看到他提及世俗礼仪,又时不时看到他的顽劣随性。
  可以看到书中经常用“心猿”来称呼孙悟空,他比起凡俗肉体更加接近于心神,所以相由心生在他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我觉得不必去追究他究竟长什么样,比猴子高还是比人矮,因为他的心是什么样的,世人就会看见一个什么样的他。

网友回答

在古典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最被大家所熟悉的,孙悟空的猴急和猪八戒的贪吃好色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西游记的成书是明朝后期,当时阳明心学盛行,所以作者选择猴子和猪来做主人公,不无心猿意马、戒色合情的主旨。下边就从历史渊源及文学人物刻画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孙悟空和猪八戒形象的选取。
  吴承恩将孙悟空刻画成猴子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最早据玄奘弟子慧立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当年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在西北边疆准备偷渡越境的时候,曾经拜访了一位年老的胡人求取帮助。那位胡人赠送给他一匹瘸腿的老马,来帮助玄奘越过千里流沙。当玄奘看着老马迷惑不解时,老胡人解释说,这匹马尽管年老腿瘸,但是曾经先后十五次穿越敦煌以西的广阔沙漠,对西去道路熟悉得很。而且据载玄奘在甘肃一带也确实度化年轻胡人石盘陀为僧侣。因而后来人们演绎西游故事,便说当年玄奘在取经路上收受了一位胡僧徒弟作侍从。现在还能看到的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和陕西榆林石窟、甘肃张掖大佛寺等地遗留的唐、宋、元时期的壁画中,在描绘玄奘取经故事时都画有一位高鼻深目、连腮胡子的胡人僧侣,跟在玄奘的身后牵马背包。有学者研究,“胡僧”与“猢狲”谐音,于是跟着玄奘取经的侍从便演绎成唐僧的大徒弟美猴王孙悟空。至于唐僧的二徒弟为什么是一个猪身形象的呆子,应该与吴承恩个人的见闻有关。据说吴承恩有一位乡邻朱八,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地痞恶棍,在乡里祸害百姓,民愤极大。出于强烈的正义感,吴承恩着意在《西游记》里予以鞭挞讽刺,取“朱八”之名,以“戒朱八”立意,于是刻画了猪八戒这个人人得以嘲笑的人物。为了编写得更像一个人物,他把“戒朱八”颠倒书名,同时为了寓以贬低之意,于是写成“猪八戒”这个猪的形象。
  吴承恩以猴子和猪的形象来描绘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人物,也是从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而考虑的。我们可以比照一下:孙悟空聪明机智,活跃好动,但又急躁野蛮,凶狠好斗,这正是猴子的自然特性。猪八戒愚蠢笨拙,懒惰成性,而又贪婪多食,动辄大睡,这也正是猪的天生本性。同时,以猴子形象来突出唐僧大徒弟的开创性个性,这正好附会了唐僧取经最终成功的某些原因,而以猪的形象来突出二徒弟的保守个性,则着意反映了取经路上遭遇挫折的必然因素。这也就是作者为什么选择猴子和猪来作为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

网友回答

《西游记》的几个人物是在民间的历代流传中不断加进来的,在吴承恩(姑且这么说)的《西游记》成书之前这几个形象已经存在了,作者只不过赋予了他们新的内容而已。
  玄奘取经的故事发生在唐代。在玄奘口述、辩机编写的《大唐西域记》里基本上是平实的描绘,唐僧一路上是没有什么神通广大的弟子的。后来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内容比较灵异,不过基本上也是基于《大唐西域记》的内容而来。
  榆林石窟的取经壁画上,人物有玄奘,还有一只猴子和一匹马。
  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多了个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猴行者来帮唐僧取经,这个猴子变成一个白衣秀士的样子,法术高强,降妖除魔。这里面唐僧师徒一共7人,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中间有一段一个小行者曾被一户人家变成了驴子,猴行者把主人家的新妇变成青草放在驴子口边,这样才化解了险情。除此之外大多时候,除了猴行者,唐僧的其他弟子就是打酱油凑数而已。
  到了元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时,就有了花果山的猢狲孙行者了。他自称“通天大圣”,他们弟兄一共五人,大姐骊山老母,二妹无支祁(大禹治水时的水怪,猿猴长像),大哥“齐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杂剧里的神仙谱系太奇怪了)。
  猴子的形象大概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另外,有说法是孙悟空这猴子和印度神话的神猴哈努曼有些关系。
  再说说沙僧。《取经诗话》里有个深沙神的故事。这个深沙神不是唐僧的徒弟,而是拦路的对手。他在脖子里带着两个骷髅,是唐僧前世取经走到此处被他吃掉后留下的骨头。被唐僧收伏后,变成银线金桥,身长三丈,手托师徒七人渡过流沙。
  真实历史中的玄奘西游,最危险的一段是在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也叫八百里流沙。当时玄奘在此迷了路,也没了水,九死一生才走出来。《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提到这一段时讲了个灵异的故事,说是玄奘曾在梦中得到一个身长数丈的大神相助。显然这个大神的形象和《取经诗话》里深沙神的化身很相似。有人认为这个大神是“毗沙门天”,也就是四大天王中持伞的多闻天王。
  所以沙僧的形象的来源不是某种动物,而很可能是八百里流沙的人格化身以及佛教中的护法神将,因此是人形。
  《取经诗话》里没有猪八戒,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里他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生于亥地,长的是猪的形象,自号“黑风大王”。裴家庄的裴太公之女裴海棠许给朱太公之子为妻,裴太公嫌贫爱富有意悔毁,猪八戒冒充朱公子把裴海棠摄回洞府为妻,喝醉了酒说他不怕别的,只怕二郎神的狗。孙行者请来二郎神,收伏了猪八戒。他的出现,应该是比孙行者和沙和尚要晚。

网友回答

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在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佛教史上,悟空不是猴子而是人,他也曾出使西域
  《宋高僧传》卷第三写释悟空是京兆云阳人,原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他从小天资聪颖、孝顺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卫泾州四门别将。他奉命护送罽宾国(汉西域国名,今克什米尔一带)使臣回国,在罽宾国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发愿,痊愈之后就出家为僧,号达摩驮都(法界的意思)。唐肃宗至德二年,悟空二十九岁,于迦湿弥罗国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仪,并在各地流浪,遍访名寺名塔。
  学成之后,悟空在龟兹的莲华寺,潜心翻译,将《梵本十地回向轮十力三经》翻译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四十年后,贞元五年,他回到京师,进上佛牙舍利,敕封为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
  《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对孙悟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发现,猿猴角色在文学和宗教史上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传统。一个是妖精形象的猴子,需要降龙的二郎神或哪吒来压制;另一个则是亲近于佛教的猴子,主要出现在佛经中。
  宋朝刘克庄的一首诗“取经烦猴行者”已经有猴子参与到取经过程中来的记载。明李祯《剪灯余话》卷一《听经猿记》中有个叫袁逊的猴子,穿袈裟修行。《大日经序》中说北天竺国内还有一个小国,叫勃鲁罗,每年七月,都有几千只猴子捧着经书出来晒。而观音菩萨手下的二十八部众中有大猕猴毕婆伽罗, 《大唐西域记》中也有猕猴向如来献蜜的遗迹。
  在佛教诞生的印度,被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是古印度神话《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也是使罗摩杀死魔王、和悉多团圆的第一功臣。在罗摩兄弟寻找悉多的过程中,他们来到猴子国,遇见了猴王的军师哈奴曼,罗摩兄弟帮助猴王夺回王位,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哈奴曼决定帮助罗摩兄弟找到悉多。于是,在这部卷帙浩繁的史诗中,哈奴曼开始与抢走悉多的罗刹王罗波那和罗刹女哩薄那迦展开激烈的搏斗。这个故事几乎可以视作是《西游记》中“铁扇公主”故事的原型,因为在《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仍被认为是罗刹女。而且,哈奴曼被认为是风神的儿子,这和《西游记》第一回说孙悟空是因风受孕也有相似之处。
  孙悟空和哈奴曼都能任意变化身体,还能变成人。哈奴曼和孙悟空一样神通广大威风凛凛。哈奴曼原本所使用的武器三叉矛,也变成了棍棒,这和孙悟空的武器相同。 (据《文景》)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