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失败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8 19:58:43

大顺开国皇帝李自成崛起芸芸之中,转战千里之地,鼎盛时拥兵百万,辖地数千里,一度攻克大明帝国京城,明帝自尽。似乎一统江山指日可待,为何在十余万清吴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步步失利,乃至一年而亡呢

网友回答

纵观历史,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颇让人费解,那就是,一个政权正当如日中天之际,忽然间被一个看似比它弱小的军事政治集团所摧毁,而且这个过程极其短暂而迅速,最典型的要数明末的李自成起义了。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经历了一段相对漫长而又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之后,数年间迅速壮大,他们以摧枯拉朽之势,一鼓作气打进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正当李自成他们志得意满,着手新政权的建设之时,一股新兴的军事政治势力突然从关外杀了进来,他们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新生的农民革命政权冲的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这股势力就是满族军事政治集团,他们最终成了中原的统治者。
  这一戏剧性的政权更迭,历史学家们给予了种种解释,譬如,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封官授爵,忙于登基,对关外的敌人麻痹大意;没有及时的争取吴三桂,等等。这些理由似乎也成立,但仔细想来,仍令人疑窦丛生。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尽管在某些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但不是致命的,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任何一个新生政权都会做得事情。况且,新生政权在草创之初,都不会做得尽善尽美,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或失误。退一步讲,即使这些失误是致命的,它可能会给新政权带来重创,但总不至于顷刻间土崩瓦解,因为李自成仍然有回旋和挽救的余地,他毕竟还有一支数量庞大且身经百战的队伍。
  但是,历史学家也好,普通人也罢,人们看到和相信的只是事情的结果,毕竟李自成失败了,除此之外,焉有其它。其实这并不符合逻辑。譬如一个患了绝症的病人,人们一定会把这个病人在日常起居方面的种种不当之处,都当成致病的罪魁,其实真正得的病因并没有找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明清之际的那一场改朝换代会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变数呢,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还得把话头绕得稍微远一点。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孕育产生、成长壮大、衰败灭亡这一必然过程。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作为以人为主体的军事政治集团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个过程各个阶段所具有的特质做到准确无误地把握和了解,就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下面就对其各个阶段的特点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一、孕育期【脆弱期】。这一阶段的军事政治集团,人数少,规模小,内部的组织和结构极不稳定,政治目标飘忽不定,在残酷的军事政治较量中,常常处于劣势,在强大对手的打压下艰难地生存,时常处于命悬一线的境地。在这种生存状态下,集团中的相对一部分成员对前途缺乏信心,悲观沮丧的情绪时常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开小差、投降叛变现象司空见惯。因而,集团难以形成坚强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
  二、壮大期【膨胀期】。在残酷的军事政治较量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某些原因,集团侥幸生存下来,人数逐渐增多,规模逐步扩大。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内部的优胜劣汰,集团逐步形成了坚强而稳定的领导核心和骨干力量。集团内部的结构和组织趋于稳定和完善,内部运作规范有序,集团的政治目标更加明确。随着新成员的不断涌入,集团规模处于极度膨胀状态。集团对外进取和扩张的步伐加快。集体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凭借自身的资历和才干,以‘后浪推前浪’的基本形式,其职位不断地得到升迁,诸如‘连升三级’之类的事情屡见不鲜。个别人甚至平步青云-----今天还是普通士兵,明天就可能是统帅三军的将帅了。地位和权势的诱惑【当然不排除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使整个集团处于极度亢奋状态。每个成天的个人抱负【亦可称作野心】和集团的整体政治目标合二为一,有机结合。由于集团对外具有足够的扩张和进取空间,整个集团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空前团结的氛围和一种齐心协力一致对外的强大合力。在与期对手的较量中,常常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个时期,也是集团最可能创造出奇迹的时期。
  三、鼎盛期【瓶颈期】。集团的政治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主要政治对手被摧毁或遭受重创。由于向外扩张的空间所剩无几,集团的扩张步伐放缓甚至停顿。集团内部到处弥漫着胜利后的喜悦和骄傲情绪。与此同时,集团进行 最后一次瓜分胜利果实,论功行赏,封官授爵,以此来确定每个成员的‘名分’,因此,集团的人事关系基本定格。
  或由于骄傲自满,或由于‘分赃不均’,或由于领导人的个人才具不足以表率群伦,集团内部出现裂痕,成员间开始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这个时期的集团,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一个海浪的浪尖-----既是蓬勃向上的顶点,也是滑向谷底的起点。
  这时的集团,表面上看似强大无比,其实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瓶颈期’,能否安全顺利地度过这一‘瓶颈’,取决于领导人是否具有总揽和把握全局的政治视野和战略眼光,也取决于领导人的胸襟和气度,才干和智慧。相反,如果领导人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思想麻痹,精神懈怠,恰好此时又一股新兴势力悄然崛起 ,而这股势力又已经进入了它的‘壮大期’,那么,集团的命运就凶多吉少了。
  四、衰败期【危险期】。集团内部裂痕进一步加深,离心离德倾向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自相残杀。内讧使集团元气大伤。表面上看,集团的内部架构基本没有变,一切都在正常运作,但人心已经涣散,意志逐渐衰退,萎靡颓废的气氛到处弥漫,往日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景象已成隔日黄花。实际上,集团已经到了危如累卵、不堪一击的境地,在强敌尚未逼近之前,尚可苟延残喘,但灭亡只是迟早之事。
  经过以上分析,问题的答案就似乎比较清晰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内讧,政权是稳定的,正处于‘鼎盛期’,以常规而言,没有任何势力能与他抗衡。但不幸的是,潜藏在关外的那一股政治势力,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养精蓄锐,进入了他们最有可能创造奇迹的‘壮大期’。他们对中原正虎视眈眈,伺机待发。就当时的情形而言,满族人不仅在人数上不占优势,而在诸多因素方面也不占优势。首先不占有‘人和’,广大的汉族人们对这个关外的‘夷狄’并不接纳,事实上,在满人进军中原的过程中,汉族人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抵抗;其次不占有‘地利’。他们远离本土,在陌生的汪洋大海般的汉族地区作战。但是,他们却把握住了‘天时’,那就是,在战争时机的选择上,在入关时间节点的选择上,他们做到了极致,做到了‘恰到好处’。问题的答案和个中奥妙就在于此。
  为了更透彻地论证这一结论,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那就是满洲人 在李自成还没有打进北京之前就入关,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和后果呢。
  可以肯定的是,据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一定不会投降满人,因为他没有投降的理由和必要,而且他一定会做出某种程度的抵抗,因为他的背后还有他的主子,明王朝在形式上还存在,作为守疆大吏,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是,仅凭吴三桂一己之力要挡住满族人的铁锋,是不可能的。何况,后院早已失火,李自成的军队正步步逼近北京,明朝廷岌岌可危,人心惶惶,军心不稳,吴三桂无力 也无心恋战,满洲人必然会跨过山海关,长驱直入。
  在这种局势下,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满洲人先于李自成攻入北京,二是李自成先于满洲人攻入北京。表面上看,谁先占领北京,谁就占了先机,占了上风;其实不然,从战争的态势和战略的玄机上而言,谁先占领北京,谁将处于被动。
  先看第一种可能,满洲人先占领北京。如此的话,首先必将激起李自成一方将士的极大愤怒和不满,他们会以为-----我们多年奋战。牺牲无数,眼看大功告成,但你却捷足先登,把胜利果实抢走,是可忍孰不可忍。如同一个挖掘宝藏的人,费了好大力气,宝藏眼看到手,却被旁边一个一直看着他的人抢走了,不和他拼命那才怪呢。再者,此时的李自成军,斗志仍旧旺盛,因为他们最终的政治目标尚未实现,集团自身所固有的那种冲劲和爆发力还没有释放完,两军相遇,必有一场恶战。其次,包括吴三桂在内的明朝残余势力,对关外的这位不速之客,一定会心怀怨恨,并且也会做出某种程度的反应。在这种局面下,李自成的命运如何,满洲人的命运如何,历史是否会改写,这些很值得我们去回味。
  再看第二种可能,李自成先占领北京。李自成进入北京,还没有缓过神来,满洲人就逼到了跟前。我们无法确定的是,此时的吴三桂会做出何种抉择,投降满人,投降李自成,还是坐山观虎斗。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李自成,不会去忙于登基,不会封官授爵,不会去‘追赃’,因为他没有时间。还可以肯定的是,李自成的命运和结局比真实的历史要好一些,至少他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被满洲人打得落花流水;因为真实的历史是,李自成已经在北京呆了一个月,别小觑这短短的一个月,它在某种程度上足以消磨掉一支军队的战斗意志和进取精神,也能够为李自成们的骄傲自满以及做出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和举动提供比较充裕的时间。
  假设归假设,历史就是历史,历史的演变自有它内在规律和轨迹,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作为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有他自身的局限 ,他对关外的情形,一直处于一种朦胧和懵懂的状态中。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关外的那位对手,竟然是那么的强大和凶悍。但话又说回来,在当时的社会科技条件下,没有畅通的资讯流通渠道和迅速准确的信息传递方式,要做到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与其说是李自成个人的局限,不如说是时代的局限。因此,李自成的悲剧看似偶然,但偶然之中包含着必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其中的道理恐怕就在于此。
  往事往矣,作为后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揭示历史的真实面目,不要被一些纷乱的表象所迷惑,并从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仅此而已。

网友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里,明末的李自成起义一直是大家谈论的焦点话题之一。李自成这个起自民间的英雄,在夺取北京城后,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不料在山海关一战中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之路。李自成的功败垂成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而他的失败也揭开了满清统治中国的一页。大家对李自成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各方面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解释。
  过去在历史上对李自成一直有着一种定论,那就是此人是个流寇,进了北京城后,此人贪图享受,军纪政纪败坏,所以最后失败。我每看到历史上这一段就心存疑惑,感到有些地方实在不合理。现在有为崇祯翻案的,有为袁崇焕翻案的,有对《明史》质疑的。这些都可以质疑,可为什么就不能对历史上对李自成的记载质疑?说《明史》是满清所写,污蔑了明朝,抬高了清朝,这个观点我赞同。可满清和明朝遗老都对李自成怀有刻骨之恨,出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他们的记载就百分百的正确吗?就没有一点偏差吗?我不相信。
  李自成出身贫苦,知道百姓的贫苦,在长期征战中,他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并且提出“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严肃军纪,并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因此受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拥护。所以李自成的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再加上百姓拥护,得以迅速的扩张发展,最终成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在战争中,李自成逐渐改变了流动作战的战略,改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终于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山海关的吴三桂集团降而复叛,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讨伐,不料在山海关大战中被吴清联军打败。不得已,李自成退出北京,不久在满清军的追击下败亡。
  在历史书上对李自成军进城后军纪败坏的情形都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并且言之凿凿的说这就是李自成军打败仗的主要原因。我读历史读到这里,总感到不可信。我个人认为,这里有着人为的渲染和夸张。诚然,大顺军在追赃筹款中可能有政策上的偏差,但仅仅因为这个就会让军纪完全败坏应该是明人遗老和满清那些文人的夸张。说句不好听的话,李自成是在执行崇祯的“文臣个个可杀”的遗命,你们既然都是明朝的忠臣,在历史上正义凛然,那李自成给你们死的机会你们该感谢李自成才对。在历史记载上做个手脚,算什么东西。
  关于军纪问题可以用事实来做个反证。李自成三月十九日进城,四月十三日出城讨吴三桂。这中间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算是军纪败坏,也要有个过程。实际上,即便是在那些恶意篡改的历史里,除了拷问那些贪官污吏们,没有看到很多为害百姓的记录。倒是有的记载的侵犯百姓的记录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相似,看起来倒像是满清兵的所作所为。估计不是张冠李戴就是道听途说。如果说那些满人和明遗说的李自成军队军纪废弛是真的,那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丝毫没有减低又是怎么回事?李自成率军讨伐吴三桂的时候,所带兵马六万人,而对手是明军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五万人,吴三桂以逸待劳和李自成远来疲惫之师激战。就算是兵力不占多少优势的情况下,李自成照样在两天的战斗中几乎将吴三桂军击败。如果没有满清军的介入,李自成军必胜无疑。从实战的情况看,说李自成军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纯粹是夸张。所以说,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不是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战略上的问题。战略上的巨大的失误导致了李自成的失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后,大家研究以后的战略方针,最后确立了“先取关中,再向京师”的战略。这个战略的中心是取得地势险固的关中为根据地,然后收取明朝的三边精兵,然后直取京师。后来的战争进程也是这样进行的,最后占领了北京,推翻了明朝政权。
  这个方针看似合理,可实际上有着很大的战略错误,导致了李自成的最后失败。首先,这个战略对当时的战略形势判断错误。这个战略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把满清这个一直想入主中原的强大集团包括在战略形势判断里。正因为如此,李自成才采取了直取北京的战略。如果没有满清的干预,以李自成的实力,要面对张献忠集团,南明集团和吴三桂集团的敌对还勉强可以对付,可再加上满清集团的实力的话,李自成的实力就远远不够了。事实也是如此,李自成进京后,只留下了一部分主力对付吴三桂集团,将大部分兵力南调,去对付南明集团,这样一旦满清出兵,李自成就无力对抗。而满清在李自成开始进军北京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动员了。三月六日,满清发布动员令。四月七日,满清誓师太庙出兵。满清十余万主力于四月十五日到达翁后,遇到吴三桂的请兵信使,二十二日到达石河打败了李自成。
  从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满清早在李自成讨伐吴三桂的时候就已经出兵在路上了,正因为如此,满清才能打得李自成措手不及。即便是吴三桂归降了李自成,满清十几万大军按照原来的计划从喜峰口、墙子岭入关,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兵力加起来还是劣势,在满清军的突然袭击下也会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这完全是战略方针的错误造成的。
  同样,追赃助饷的行动也和这个战略方针有关。不可否认,追赃助饷这个办法给李自成政权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可李自成也没有办法。李自成的战略方针只看到了关中的险固,可没有看到关中的经济的贫乏。占领关中后,百万大军的支出没有地方措办。再加上下令三年免征,这样更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只有追赃助饷这一个办法。可这个办法加大了社会矛盾,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如果在战略方针上考虑的细一些,在取得关中的同时,派一部分主力占领江南富庶地区,以关中三边的兵源加上江南的财富,就会使得李自成的战略形势优越的多,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在军事战略上李自成有着错误,在政治方针上李自成也有着很大的错误。首先,李自成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拥有了大批的能征惯战的将士,但李自成缺乏一支完成统治治理工作的文官队伍。而且对战领区内部的独立势力没有认真扫除。古人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在获得大片的领土后,缺乏治理人才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当李自成一受到挫败,这些地区的地方势力就兴风作浪,袭击大顺的官吏,夺取地盘,给李自成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李自成撤出北京后,他的控制区的大部分都是这样丧失的。这是李自成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而在北京期间,李自成在政治方面的无所作为也很让人疑惑。崇祯是死了,但太子还在。当时完全可以拥戴太子继位,李自成成为手握实权的大顺王。这样,就可以有个政权延续。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收降南明势力。待天下大定后,仿魏、唐故事,禅位登基,君临天下。可李自成在北京却什么也没有干,完全没有消除崇祯自杀带来的恶果。崇祯自杀,是一招很恶毒的政治棋子,崇祯用自己的死宣布了自己与新的顺朝的不妥协,用决绝的态度宣布,凡明朝之臣子降顺朝者皆是叛臣贼子。这是崇祯用自己的生命给李自成下的一招暗棋。可遗憾的是,李自成竟然没有觉察出来。根本就没有对这件事有所反应。这也从侧面看出李自成的领导层里没有真正的文官人才。
  对比一下满清政权,满清政权就做得比较高明。他们不但为崇祯发丧,还宣扬自己是为了替崇祯报仇,恢复明朝江山而来。这样,满清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威胁最大的李自成集团,最大限度的减少与明朝遗留势力的冲突,并得到他们的部分支持。当然,后来他们耍赖,说自己的江山不得之于明,而得之于李闯那就是后话了。
  没有文臣队伍或者对文臣队伍的不重视,李自成撤出北京的时候不但丢失了明朝太子,还把明朝所有的中央管理机构留在了北京。这一批管理官吏在效忠满清后,大大增强了满清的管理力量,使得满清具有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个完整的治理天下的管理系统,满清是不可能夺取明朝江山的。即便是夺取了江山,也不可能顺利治理的。至少满清王朝不会存在那么长的时间。没有妥善处理好这批管理人员的去留问题,是李自成在这个问题上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网友回答

第一个原因,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这就使得他没有一个巩固的后方,在同清军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作战之时不能集中兵力,顾此失彼。早在李自成攻破洛阳时,李自成的副军师李岩就建议他以宛、洛为中心建立根据地,设立官府,发展生产,然后再逐步向外拓展。但是李自成由于各种原因,对李岩的正确意见没有采纳。以李自成为首的陕西将领认为经营宛洛并不重要,不断的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才是最重要的。第二次是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主张北征幽燕(即北京),只有军事宋献策和副军师李岩建议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大顺政权应该以巩固目前所占的山东、河南、湖广等地盘为先,待到把这些地盘经营好了之后,再进行北伐。但很多人沉浸于大顺军对明朝军事作战的巨大胜利当中,他们最在乎的是军事的胜利,而对于招抚流民,发展生产,迅速的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要么不在意,要么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就否定了这个正确建议。于是,大顺政权得以巩固根据地、使自己站稳脚跟的第二个机会也是最后一个机会就被浪费掉了。由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待到大顺军打了败仗之时,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原有根据地的老百姓也不支持大顺军,这使得大顺军只能不停的逃遄,以至于最后被消灭。
  第二个原因:大顺军不但没有好好的将根据地巩固,就连基本的守城都做不到。如果说明军战斗力不行的话,那至少它守城还是不错的。大顺军连守城都守不好,怎能不败得快呢?其实,不管是当时的人们还是现在的人们说李自成的大顺军是流寇,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一个连城都守不好,只会不停的东奔西走,遇到强大敌人就只会启程而走或很快投降的军队,能够有多大的前途取得胜利呢?按道理来说,李自成的精锐部队还是有那么几万人的,但这几万人同样只擅长野战而不善于守城,何况,山海关一战就将李自成的这几万精锐部队消灭殆尽,靠其他的军队来抵挡满清和吴三桂的虎狼之师,能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不善于守城可以说是李自成失败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李自成集团的局限性。在明末的乱世中,李自成及其大多数手下只看到了他们面前的敌人明朝政府及军队,看不到在当时也有实力同他们一决雌雄的满清八旗劲旅。应该说,这是李自成等人很大的一个失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预料到满清会成为他们强劲的对手,所以在对满清的八旗军队作战方面显得准备不足,以至于最后怀着侥幸的心理去同吴三桂作战,幻想着打败吴三桂后再打满清军队,哪知事实却事与愿违。应该来说,李自成等农民军领袖的眼光太狭窄了,这是他们的局限性。
  第四个原因:李自成到了北京城后产生了很大的骄傲情绪,军队纪律急剧下降,在对待明朝政府的投降官员方面也有很大的失误。在进入北京城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大顺朝的天下已定,吴三桂十有八九会投降,江南一片也会传檄而定,几乎所有的人都只看到胜利,看不到失败和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顺军又出现了几大失误。第一个失误,军队进城。军队进城的结果就是纪律的迅速败坏,抢占民房,掠夺财物,强奸妇女......可以说已经变成了一群土匪。此举造成大顺政权迅速的失去了民心。第二个失误,大顺军对已经投降的明朝官员严刑拷打,逼迫他们交出自家的财产。此举在士大夫当中影响特别不好,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吴三桂的反叛。本来吴三桂已有投入大顺军怀抱之意,但此举彻底的寒了吴三桂们的心,他们感觉,所谓的大顺军只是流贼,永远不可能成大气候的。再加上李自成等将包括吴三桂父亲在内的三十余人抓了起来,并且严刑逼供他交出财产和美妾(就是陈圆圆),这使得吴三桂内心大为光火,心想:连自己的家人和财产都受到了李自成大顺军的侵害,跟着李自成又有什么前途呢?所以,这第二个失误直接造成了吴三桂的反水,致使李自成的千秋王业毁于一旦。由于李自成的骄傲情绪,加上他所犯的两个严重失误,大顺军在山海关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五个原因:李自成在关键一战——山海关战役中没有集中兵力。李自成从西安出发远征幽燕之时,带去了20万大军,到了山西之时,分兵两路:一路由刘芳亮率领,约十万人,负责占领河北的几个地方;另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这是主力,约有十余万人,中途为了守卫山西留下了三四万人。这样,最后跟随李自成到达北京城下的就只有七万人了。山海关之战时,李自成留下一万人守北京城,只率领了6万人参战。而对手吴三桂手上有4万人,再加上满清的八旗军队有十余万人(个人查了资料好像是15万人),二者相加几近李自成大顺军的三倍。在大顺军战斗力不比对手强(来到北京后除了个别部队外,其他部队的战斗力均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纪律败坏的原因),士气又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人数再远远的少于对手,李自成焉能不败?由于兵力的不集中,加上士气下降,又基本没有预料到满清八旗军队会突然冲杀出来,所以,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一战就损失了一半多的力量(约3万多人),而其他的2万多人,士气更加低落,很快就如鸟兽散了。而李自成带到北京的这7万人,应该是整个大顺军最为精锐的部队。最为精锐的部队都被消灭了,其他的部队还能不败吗?所以,由于李自成低估对手而没有带足部队来北京,应该是李自成除了没有建设好根据地和没有正确对待明朝的投降官员以外的最大失误。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