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06: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妆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后乃纵遣之。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丸,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三国志·魏书十一》)(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议咸称畴  称:称赞。B.寇虏纵横   纵横:恣意妄行。C.其子尚又辟焉 辟:征召。D.畴固让    让:推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3)下面的句子分别编成四组,直接表现田畴“义”的一组是①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②畴以为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③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④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⑤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奉命出使,准确分析了当时形势,轻装简从,以私人的身份到长安拜见了流亡的天子,顺利完成了刘虞交给的使命。B.田畴没有接受朝廷骑都尉的任命,因为他认为天子正流亡在外,作为臣子不应随受荣宠,他也因此受到朝廷的赞赏;以后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也一概拒绝。C.田畴率众入山后扫地盟誓,亲自耕地供养父母,归附百姓几年间达五千余家,他定法律、修礼义、兴学校,使聚居地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境地。D.袁绍、袁尚父子先后让田畴做官,他不为所动;而当袁尚被杀后,他却违背太祖曹操之令,前往吊祭,并将袁尚的家人和宗族安置到邺郡。(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2)瓒壮其对,释不诛,后乃纵遣之。

网友回答

答案:1.A;2.A;3.C;4.C;解析:(1)A项,称:推举。(2)A项,①代词,他;②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B项,连词,表顺承。C项,介词,因,由于。D项,代词,……的人。(3)C项,①表示田畴的谋略,④表现田畴的“孝”,⑤不是直接表现田畴的“义”。(4)C项“扫地盟誓”在“率众入山”之后。(5)  参考答案:(1)田畴上路之后,改道西关,出边塞,沿着北山(阴山)直奔朔方郡,顺着小路走,终于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  (2)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释放了他,没有杀他,后来就打发他回去了。  解析:重点注意“乃”“更”“傍”“趣”“间”“致命”“壮”“释”“遣”等词语的翻译。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