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7-28 06:52:31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阅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及交际沟通能力。

网友回答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记忆力非常突出,尤其针对直观形象的记忆,印象非常深刻。阅读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抓住孩子这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优势,采用多媒体、图画、绘本阅读等多元化的方法,引导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意识,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进而实现知识的积累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做事情总是几分钟热度,所以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很难一直保持认真听讲的状态。为保障学生阅读的质量,教师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习惯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不由自主地主动阅读。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小学生对于动漫作品及童话故事、绘本等素材都非常感兴趣,利用这些素材吸引学生研究,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比如:《爱心树》这个绘本素材,讲述的是一棵大树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教师可以从故事的题目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一棵树怎么会有爱心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呀?”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想,紧接着可带着感情将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在故事的最后是这样描述的:“有一棵大树,春天倚着她幻想;夏天倚着她茂盛;秋天倚着她成熟;冬天倚着她沉思;这棵大树就是妈妈。”至此,开始的疑问终于得到解答,原来故事中将妈妈比作大树,大树的爱,就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像这样的绘本阅读,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播放多媒体动画课件,学生在被问题吸引的基础上又会被颜色绚丽,画风简洁的画面进一步吸引,阅读兴趣必然会提高。
  二、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在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教师应该注意将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观察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他们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可以将课文中大部分词语及段落的意思掌握,就证明他们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反之则说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将课本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理解和吸收,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比如:在《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中,关于爬山虎有脚这个问题多次提起,并且强调它总是慢慢地爬满整个墙壁。那么有的学生就认为奇怪,动物和人都是有脚的,可是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又怎么会有脚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将生活与教材相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去户外观察爬山虎,并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告诉他们哪里是爬山虎的脚,同时解释爬山虎有脚会爬满整个墙,实际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在家里试着泡一点豆子,观察豆子的变化情况”,让他们学会观察与思考。这样结合教材与实际进行生动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领会到课文表达出来的精神内涵。
  三、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懂得适当地抛出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我国小学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弊端很多。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路,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比如:《四季》一课,教师课前要准备好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四个季节的课件,在讲课之前一次将四个季节的课件依次出示,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谁可以告诉我,一年有几个季节啊?(四个,大部分学生这样说),那么你们谁愿意据说回答,这些图片所对应的都是什么季节呢?”(这个时候,会有部分学生据说回答)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纠正,紧接着应趁热打铁,进一步抛出问题:“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这自己的特点,谁又可以将这四个季节的特点总结出来呢?”这个问题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生生谈论,给予充足的时间总结和研究,在讨论之后,问:“既然同学们都将四季的特点总结了出来,那么我们看看大家总结得是否正确?”引入课题——《四季》:“大家都已经认识到四季之间的不同和特点,那么下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四季之美吧!”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提问,将学生的思路导入正确的轨道上,这个时候就会沿着这个思路阅读文章,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
  结语
  小学阶段的阅读习惯培养非常重要,大量的实践证明,进入中学之后学生的阅读习惯基本养成,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因此抓住这个特殊的时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健康和积极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非常巨大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从列举实例进行了展开论述,希望为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建议和帮助。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